草莓十大常见病害
一、草莓青枯病
草莓青枯病(点开看大图)
草莓青枯病是由青枯假单胞菌引起的一种季节性较强的细菌性病害,多见于夏季高温时节,一般在草莓育苗圃及定植初期较易发生。
发病时植株下部叶片1-2片开始凋萎脱落,叶柄下垂、变为紫红色,植株发育不良,随着病情加重,部分叶片突然失水,仍为绿色但未变萎蔫,叶片似烫伤状。
根系外表无明显症状,但将根冠纵切可见根冠中央呈现褐色,湿度高时可挤出乳白色菌液,严重时根部变色腐败。
防治措施:
1、实行水旱轮作,避免与茄科作物轮作。
2、提倡营养钵育苗,减少根系伤害;高畦深沟,合理密植,适时排灌,防止积水,防止土壤过干过湿;及时摘除老叶、病叶,增加通风透光条件。
3、加强肥水管理,适当增施有机营养、磷钾微肥,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4、药剂防治:于发病初期用增效根病灵+中生霉素+精碘或苗不死各倍淋根,或细菌战系列:金刚+1号,倍液淋根。视病情严重间隔7—10天1次。
二、草莓疫霉果腐病
草莓疫霉果腐病危害成熟果实
草莓疫霉果腐病危害青果,俗称革腐病
草莓疫霉果腐病普遍发生,由于草莓植株矮小,茎叶、果实接近地面,为病害的侵染提供了有利条件,尤其是水浇田地发生尤其严重。
该病是由恶疫霉或苹果疫霉、柑橘褐腐疫霉和柑橘生疫霉这三种真菌引起的。在草莓根、花穗、果穗、蕾、花、果及叶上均可发生。根发病由外向里变黑。早期地上不显症状,中期植株生长差,略显短小,到开花结果期如遇干旱,则植株失水萎蔫,浆果膨大不足,色暗无光泽,果小、味淡、汁少,严重时死亡。叶、花序和果穗染病呈急性水烫状,迅速变褐至黑褐色死亡。
青果被害,病部产生淡褐色水烫状斑,并迅速扩大蔓延至全果,果实变为黑褐色,后干枯、硬化,似皮革,故亦称为革腐病。
成熟果实染病,病部稍稍褪色、失去光泽、白腐软化呈水浸状,似开水烫过,产生臭味。
药剂防治:
注意检查草莓果实,发现果面上有黑褐色水渍状病斑出现时,要及时用药,及时使用甲愈创芬+增效王各倍,或福将+精碘各倍,或施立特+代森锰锌各倍,可间隔5-7天叶面再喷洒一次,均匀喷湿所有的叶片和果实,以开始有水珠往下滴为宜。
三、草莓炭疽病
草莓炭疽病(点开看大图)
草莓炭疽病(点开看大图)
菌侵染所致。该病主要危害匍匐茎、叶柄、叶片、托叶、花瓣、花萼和果实。染病后草莓植株受害可造成局部病斑和全株萎蔫枯死。匍匐茎、叶柄、叶片染病,初始1-2片展开叶失水下垂,傍晚或阴天恢复正常,随着病情加重,则全株枯死。
病斑呈黑色纺锤形或椭圆形溃疡状、稍凹陷,当匍匐茎和叶柄上的病斑扩展成为环形圈时,病斑以上部分萎蔫枯死,湿度高时病部可见肉红色黏质孢子堆。
防治措施:?
1、种苗检疫:选择有信誉的育苗企业引进种苗,种苗要经过产地检疫,控制检疫性有害生物传播。
2、农业措施:选择抗病品种。合理密植,控制育苗地种苗种植密度和繁育密度;水肥管理。采用滴灌浇水,禁止大水漫灌,禁止在高温时段浇水。合理施肥,增施腐熟的有机肥和磷钾微肥套餐肥,培育健壮植株,提高植株抗病力;中耕处理。增加土壤通透性,提高地温;避免重茬。
3、田园清洁:及时清除病叶、病茎、枯叶及老叶以及带病残株,进行无害化处理,减少传播病原;及时拔除杂草,增加田间通风透光性。
4、药剂防治:可用激活素炭疽专用、或福将、疽击手、施立特、精碘等,可间隔5-7天叶面再喷洒一次,均匀喷湿所有的叶片和果实,以开始有水珠往下滴为宜。
四、真菌性叶斑病害
草莓叶斑病是草莓叶部病害的总称,主要有草莓叶枯病、“V”型褐斑病(褐色轮斑病)、草莓蛇眼病等真菌性病害。
草莓叶枯病
草莓蛇眼病
草莓褐斑病
防治措施:
1、首先必须采取综合防治的方法,因为病菌以菌丝体随病残体越冬,所以尽可能同一块地不连续栽种草莓,一般2-3年要轮换一次栽种地,并且要无病先防。
2、降低地下水位,田间要排水良好,通风透气,可以有效降低发病;早预防、早控制,能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可以大大降低农药防治成本。
3、移植时要严格清除病苗。移植前用对口农药药液浸幼苗,待晾干后再定植;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并带出田外妥善处理,防止病叶反复侵染健康植株。
4、药剂防治,可用广谱性治疗杀菌剂福将,施立特、根叶速效灵、疽击手、福音、利白等或加精碘轮换使用,可间隔7-10天用一次,能有效防治多种病害。
五、草莓细菌性叶斑病
草莓细菌性叶斑病正面(点开看大图)
草莓细菌性叶斑病反面(点开看大图)
草莓细菌性叶斑病、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果柄、花萼、茎等部位。
初侵染时在叶片下表面出现水浸状红褐色不规则形病斑,病斑扩大时受细小叶脉所限呈角形叶斑。
病斑照光呈透明状,但以反射光看时呈深绿色。病斑逐渐扩大后融合成一体,渐变淡红褐色而干枯。
湿度大时叶背可见溢有菌脓,干燥条件下成一薄膜,病斑常在叶尖或叶缘处,叶片发病后常干缩破碎。严重时使植株生长点变黑枯死。叶柄、匍匐茎、花也可枯死。
防治措施:
适时定植;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加强管理,苗期小水勤浇,降低土温。
发病初期,可选择以下药剂防治:细菌战金刚、或细菌战1号,溃无踪,中生霉素,细菌必治等全株均匀喷雾即可。
六、草莓红中柱根腐病
草莓红中柱根腐病,病原为草莓疫霉,属卵菌,主要为害根部。发病期,下部老叶叶缘变紫红色或紫褐色(与炭疽病叶片发病症状不同),逐渐向上扩展,导致全株萎蔫或枯死。根部可见根系变褐腐朽,易拔起,剖开主根,中心柱变为赤褐色。
定植后在新生的不定根上症状最明显,发病初期不定根的中间部位表皮坏死,形成红褐色至黑褐色梭形长斑,病部不凹陷,病健交界明显,严重时,病根木质部及髓部坏死褐变,整条根干枯,地上部叶片变黄或萎蔫,最后全株枯死。
防治措施:
1、选无病地育苗,有条件的实行2年以上轮作。
2、采用高畦或起垅栽培,尽可能覆盖地膜,有利提高地温,减少发病。
3、雨后及时排水,严禁大水漫灌。
4、田间往往这红中柱根腐病和炭疽病都同时存在,只是越近低温,红中柱要多一些,建议的方法是上喷下灌:细菌战金刚+苗不死+甲愈创芬喷雾加灌根,也可用根叶速效灵或细菌战防御素连续2-3遍,效果突出。
七、草莓灰霉病
草莓灰霉病(点开看大图)
草莓灰霉病(点开看大图)
草莓灰霉病,病原为半知菌亚门葡萄孢属,主要危害果实,以花期侵染为主,也侵害叶片和叶柄。
发病多从花期开始,病菌最初从即将开败的花或较衰弱的部位侵染,病花花瓣呈浅褐色病斑,严重时坏死腐烂,湿度较大时产生灰色霉状物。叶片发病较少,多从基部老黄叶边缘侵入,形成“V”字形水浸状黄褐色斑,或沿花瓣掉落的部位侵染,形成近圆形坏死斑,并有不明显的轮纹,病斑表面有稀疏霉层。
果实染病多从残留的花瓣或靠近或接触地面的部位开始,也从早期与病残组织接触的部位侵入,初呈水渍状灰褐色坏死,随后颜色变深,果实腐烂,表面产生浓密的灰色霉层。叶柄发病,呈浅褐色坏死、干缩,其上产生稀疏灰霉。
防治措施:
1、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勿偏施氮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微肥,避免大水漫溉,雨后及时排水。
2、大棚要做好通风,降低田间湿度。晴天太阳出来即应开棚通风。
3、清除菌源。及时清除病株、病叶、病果。
4、药剂防治。可选用灰溜溜、福将、灰霉专用、福音等加精碘或增效王等全株均匀喷雾,视病情严重可间隔5-7天一次,使用2-3次。
八、草莓白粉病
草莓白粉病主要危害叶、叶柄、花、花梗和果实。叶片染病,发病初期在叶片背面局部长出薄薄的白色菌丝层,发生严重时多个病斑连接成片,可布满整张叶片;后期呈红褐色病斑,叶缘萎缩、焦枯。花蕾、花染病,花瓣呈粉红色,花蕾不能开放。
果实染病,幼果不能正常膨大,干枯,若后期受害,果面覆有一层白粉,随着病情加重,果实失去光泽并硬化(灰霉病无此表现特征),着色变差,严重影响浆果质量,并失去商品价值。
?防治措施:
1、选择抗病品种;2、合理控制氮肥用量,多施磷、钾微肥合理密植;3、利用风口调节棚室内温、湿度;4、及时摘除老叶、病叶,增加温室草莓的通风透光性。
5、及时使用白大夫,利白,福将等产品即可防治,效果突出
九、草莓病毒病
草莓病毒病是指草莓病毒单独或重复感染引发的病害的总称。染病植株,株高降低,叶片变小。植株矮化后,长匐茎发生量也明显减少。由一种病毒侵染的轻症,长势同无病毒植株无明显差异,几种病毒重复侵染时,草势衰退十分显著,出现被称为老化现象的植株矮化,产量减少。草莓病毒病为害面广,全株均可发生。多表现为花叶、黄边、皱叶和斑驳。病株矮化,生长不良,结果减少,品质变劣。
防治措施:
1、培育无毒苗。目前培育和繁殖草莓无病毒母株栽培,是防治草莓病毒病的经济有效的措施。
2、可用精品金病毒、真毒、病毒双A进行防治效果突出!同时注意蚜虫的防治,切断传播途径。
十、草莓黏菌病
草莓黏菌病(点开看大图)
草莓黏菌病(点开看大图)
黏菌在活体草莓上生长并形成子实体,造成萎蔫,近地面的嫩叶、嫩心受害重,影响草莓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受害叶不能正常伸展;黏菌会在寄主上一直黏附到草莓生长结束,造成大幅减产。
病原属白柄菌,高温、潮湿有利于草莓黏菌病的发生和蔓延。栽植过密,田间潮湿,杂草多有利于草莓黏菌病的发生和蔓延。管理粗放、氮肥过多,群体旺发,或将草莓种植在葡萄或果树间,均有利于病害的发生。药剂防治可选用以上治疗真菌性病害的药物即可,间隔5-7天一次,使用2-3次。
北京治疗白癜风一般多少钱北京中科医院亲身经历
转载请注明:http://www.evwmh.com/ysjk/9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