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激发阳气驱寒散邪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又称针柄灸。

即在留针过程中,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

每次燃烧枣核大艾团(艾柱)1-3团。

本法具有温通经脉、激发阳气、驱散寒邪的作用。适用于寒盛湿重,经络壅滞之证,如关节痹痛,虚寒型妇科、肠胃疾病等。

温针灸盛于明代,明·高武《针灸聚英》及杨继洲之《针灸大成》均有载述:“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此法行于山野贫贱之人,经络受风寒者,或有效”。近代已不用药饼承艾,但在方法也有一定改进。其适应证已不局限于以风湿疾患,偏于寒性的一类疾病为主。

温针灸的治疗适应症

(一)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膝关节积液、半月板韧带轻度损伤

膝痹,属于中医骨痹范畴,常因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慢性劳损、肝肾不足、外邪闭阻经脉所致。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以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活动或天气变化时疼痛加重,常反复发作。

温经通络止痛。

温针灸。

取穴:犊鼻、梁丘、血海、鹤顶、阳陵泉、足三里。按照上述温针灸操作,每根针每次3~4壮(放置艾团时)或1~2壮(放置艾条段时)。每次可选取2~6个穴位,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二)肩周炎(漏肩风)、肩关节积液

常因外伤、感受寒邪等导致肩部经脉闭阻、气滞血瘀,以肩部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

温经通络止痛。

温针灸。

取穴:犊阿是穴、肩髃、肩贞、肩前、肩髎、曲池等。按照上述温针灸操作,每根针每次3~4壮(放置艾团时)或1~2壮(放置艾条段时)。每次可选取2~6个穴位,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三)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

腰痛病常因损伤、感受寒邪等导致经脉闭阻,以腰部疼痛,一侧或双侧下肢麻木、疼痛等为主要表现。

温通经脉。

温针灸。

在疼痛的局部取经穴肾俞、关元俞或阿是穴。按照上述温针灸操作,每根针每次3~4壮(放置艾团时)或1~2壮(放置艾条段时)。也可配合远端穴位针刺治疗。每次可选取2~6个穴位做温针灸,每天1次,7次为1个疗程。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四)妇科疾病:宫寒不孕、痛经(原发性痛经)、卵巢早衰等

多由寒凝胞中、气滞血瘀所致。

温经散寒,祛瘀止痛。

温针灸。

取穴:中极、次髎、地机、命门、关元、肾俞、足三里等。按照上述温针灸操作,每根针每次3~4壮(放置艾团时)或1~2壮(放置艾条段时)。可配合远端穴位针刺治疗。每次可选取2~6个穴位,每天1~2次。可在月经周期。经前2~3天开始施灸,每天1次,7次为1疗程。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五)消化系统虚寒性疾病:腹泻、肠易激综合征等

多因嗜湿生冷,平素养护不当致脾阳不足,寒凝中焦所致。

温中散寒,补益脾阳。

温针灸。

取穴:天枢、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等。按照上述温针灸操作,每根针每次3~4壮(放置艾团时)或1~2壮(放置艾条段时)。可配合远端穴位针刺治疗。每次可选取2~6个穴位,每天1~2次。每天1次,7次为1疗程。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温针的注意事项:

1.行温针灸时患者切勿随意活动,以免艾灸掉落烫伤皮肤;

2.感觉异常、反应迟钝、糖尿病者,慎用温针,以免烫伤皮肤;

3.温针灸如感觉灼热、烫、“辣”,须及时呼叫医疗工作人员处理,以免烫伤;

4.如治疗后出现水泡,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水泡较大者,请找医务人员专业处理。

我科就诊流程

1、门诊:


转载请注明:http://www.evwmh.com/zzbx/1425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