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个顿号


5月底结束了我的实习和交换学期,打了个飞的到上海见老朋友参与上影节的志愿者工作,现在这些事情差不多告一段落了,于是我来画个顿号,打个总结。

在电影节的工作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像梦一样,每天往返于影院和学校,熬夜看片冒雨赶场,我每时每刻都离电影好近好近。字幕员这工作说累也是真的累,一场下来不是手麻就是头晕,一部剧情类电影对话通常都在一千句以上,这也意味着电影节期间我的右手运动量是我前几十年的总和了。至于为什么会头晕,大概率是因为字幕员只能坐在荧幕的左右下角,所以我的眼前看到的常常都是变形到极致的景观和人物,很多时候是真的不知道该把眼睛的焦点放在哪儿哈哈哈哈。但是!最后一天我在影城敲的时候,发现那里的字幕员工作台位置是在最后!建议推广好吧,既不影响观众又能好好保护字幕员的眼睛和大脑lol。

Anyway啦,这段时间我真的好开心哦,每天都被电影填满了,还遇到了好多好多可爱的人(我在上财待十年可能都遇不到这样的人),说得夸张一点,我就像午夜巴黎的主人公一样,做了一场梦,穿越到了另一个时空…这也是为什么电影节结束之后我很是难过了一阵子,冥冥之中感觉跟这些可爱的人已经见完了这辈子的最后一面,从此之后的人生很大可能不会再有交集了。闭幕前一天我放完最后一场电影,在路边打车,突然有一种不知道该何去何从的感觉哈哈哈,还发了条朋友圈,贴在这里:

“敲了十多部片子啦,今天跟朋友感慨了好几次,觉得这种每天都被电影填满的日子就要结束了,还有点难过.思索了一番之后觉得电影和影院应该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会是我的shelter,可能会是我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最自然的途径了;这就是宿命吧哈哈哈,兜了一大圈回来发现,在终点等我的还是它。”

我愈发看清自己,看清自己是真的真的很爱影院和电影,并且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会如此。在认清了这一点之后我真的放轻松了许多,因为我以前常常担心自己在未来会因为各种原因而舍弃掉它,whichis我心脏里/生命中非常美好而珍贵的一部分。

了解我的朋友们都知道,我不是一个喜欢出门和社交的人,我特别享受待在家里自己和自己相处的时光,但前段时间,也不知道是出于热爱(还是出于无奈),我每天都开开心心地地铁出门去影院,快快乐乐地和字幕搭档聊天侃地,感觉整个世界都带着我在一起闪光。我昨天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我们还聊到说,感觉有自己特别热爱的东西的人会很不一样,朋友的原话是:“虽然很多人都是很努力学习工作,为自己的梦想奋斗,但那些有自己特别爱好的人总是能让人眼前一亮,和他们相处也会觉得他们精神上很充实,有活力,很棒”。诚然如此。

哎,说回电影吧,这次因为做字幕员的工作,所以我看的大部分都是新片,喏,片单:

我挑几部讲一讲吧:

《快停下,泽米莉亚》

这个片名我总感觉可以翻译得更好一点..Stop-Zemlia好像是他们那边的一个游戏,类似于我们这边的“猫抓老鼠”,抓之前要喊一声“不许动”/“停”,Stop-Zemlia也就是这种意思,字幕翻译的是“全体静止”,也差不离啦。

其实如果要说这部片子的烂点的话,可以大说特说,青春片的烂梗几乎都用了(夜店、派对、drug、懵懂暧昧的试探、校园霸凌..),而且节奏比较碎片化,属于那种如果不静下心来坐着看会看不进去的类型。

但为啥我就很喜欢呢。而且我尤其喜欢这种叙事方式和节奏。我大胆猜测导演是故意把一切拍得很模糊和非线性,甚至可以说是无厘头,有很多可以展开大讲特讲的问题也只是点到即止,对话和剧情被放到了次要的位置,青少年们的情绪世界被无限放大了。我好像已经跟好多朋友谈到过,我认为青少年时期(高中+大学)真的是人这一生中最黄金的年龄阶段了。这个阶段是人们感官最敏锐的时期,也是和自己的灵魂走得最近的一个时期。这段时期,我们的情绪世界往往非常无序且混乱,时常思考一些没有答案的问题,对未来满是迷茫的同时又在心底暗暗期待和好奇。我们想感受,想体验,想谈论,想表达,情绪来临的时候可以大胆地把理智抛开,而旁人看到最多感叹一句:“年轻人嘛”。

影片后半程,年纪稍大的采访者问女主:“你有什么想问我吗”,女主笑了一下,有点不知道该怎么组织语言:“你是否感觉到,这种,你在我这个年龄时,你是否能清晰地感知到你的情绪状态,现在,你是否感觉都过去了,还是,你能否回想起,你过去经历一切时的感受,我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这段话真的有戳到我。我时常发现,我对于过去发生的事的感知会很迟钝。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初中曾经有过一段非常黑暗的岁月,而当时身处其中的我却并不觉得如此,我是在过了很久之后,在复盘这一段经历的时候,才发现那个时候的我是处在痛苦和无助之中的。我问过好几个朋友,他们也有类似的感受,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我们往往无法明确地感知我们当下所处的环境和我们的情感世界,似乎总是会“慢个半拍”。总之是很奇妙的事情了。

《云霄之上》

看这部片子的契机其实有点搞笑,当时在大上海店敲字幕,电影开场前有片方过来试片,试的就是这部片子。于是我就借机白嫖了几分钟,发现它的摄影和美术还蛮有意思的,影片做了消色处理,看起来是黑白,但微微又有点颜色,里面的人物看起来像雕塑一样,美死我了。于是我tpp上一查,发现明天刚好在大上海店有场排片;于是我又一查我的字幕排班表,发现我明天在和平影都是晚上的场;于是我再一查地图,发现和平离大上海很近啊!诶,这不刚好嘛,于是我就火速订票了。

这部片子本身呢,确实如我所见,是把黑白摄影玩儿透了。这种摄影模式对明暗度/对比度要求特别高,因为颜色更少,要突出拍摄主体就更难了。我之前也玩过一段时间黑白胶片,是深深地体会到了黑白出片的不易。但这部片子的摄影做得真的很不错,是可以当动态摄影集的水平。但剧本和演员就有点薄弱了,感觉非常学生作品,像是大学生排的毕业大戏。

《三人行》

写了一小篇影评,贴在这里,不感兴趣的亲可以跳过思密达~

如同片名,剧情很简单也很狗血,就是一个错综复杂的三角恋故事。

先说说我觉得绝了的镜头语言。

仔细回想的话会发现,除了三位主角,其他角色一律没有正脸,所有多余的角色要么只出现声音,要么只有一小块模糊的背影或者一个身体部位;这就导致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主角在跟自己对话,有的时候甚至会直接面向镜头跟观众对话,在这个故事里,观众成为了他们三人关系的“窥探者”,而在某些时刻观众仿佛也成为了故事里的一个角色…

再仔细回想的话,又会发现全片的远景和全景拍摄几乎没用,甚至中景都用的很少,绝大部分都是近景;浅焦用得很多,每个人都离周围的人事物很远很远;4:3的画幅,有些瞬间甚至有点韦斯安德森那味儿…我们都知道远景和全景是起到交代人物所处环境的作用,而这部片子除了主角的长相和工作其他一律没有交代,所有在这段三人关系之外的人事物全部被模糊处理了,似乎他们三个人成为了某种“命运共同体”,他与她与她,交织在一起,每个人的世界里都只有另外两个人,除此之外只能与自己的内心世界沉默地相处。

我觉得这也是为什么剧情会那么“狗血”,因为在这样不交代环境和背景的极端视觉下,能把故事讲明白已经很不容易了…于是乎作者选了一个大家都能预料故事走向的剧本,线条脉络简单明了,无非就是你爱我我爱他他不爱我我不爱他,我不能怀孕我骗了你然后我又怀孕了…剧本为视觉处理做出了牺牲和妥协,我觉得是说得通的。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片子的声音处理也做得很好。有的时候是跟着镜头,有的时候是跟着主人公,作为观众总有一种要被拖进去的感觉。比如最开头男主溺水那场戏:这个时候观众的听觉是跟着摄像机走的,画面在水下的时候,就是水声和气泡的声音;画面在水上的时候,就是男主挣扎和女诗人救他的声音;镜头在水下和水上不断切换,即使男主的头已经完全露出水面了,但这种听觉处理依旧会给人一种持续性的窒息的感觉。第二个有关水的处理是男主和妻子在泳池边对话那场戏:这个时候观众的听觉则是跟着男主走的了,泳池边的妻子一直在唠叨,男主把自己的耳朵埋到水里,妻子的声音就越来越小了。还有一场戏是在最后,男主自己坐在雪地里,不停捂住耳朵,然后再放开,再捂住,这场戏我觉得大部分人应该都有印象。

这些都是导演试图让观众也“置身其中”的巧思,一方面是视觉:角色常常对着镜头说话;另一方面是听觉:观众听到的也是角色听到的。

关于剧情呢,三角恋其实没有太多可以细究,就像我之前说的,故事线的走向很直接,甚至可以说是“predictable”,但我还蛮喜欢导演对妻子和女诗人之间关系的处理的。其实剧作更多的笔墨确实是在男主和两个女人的关系上,对两个女人的关系着墨不多,时间线上她们的故事只发生在了一天(据我的记忆),妻子去听女诗人背诵她的诗,然后给她看房子要她离开男主,最后两个人一起去酒吧喝酒,两个人就此揭开所有事实和心中所想。我觉得很妙的一点是在于,导演通过“原配喝醉,小三照顾”这样有点滑稽的戏码,将两个女人联系在了一起,她们原本应该是歇斯底里、你死我活的关系,但在这一刻她们之间好像产生了某种微妙的共情,某种,只有女人和女人之间才会出现的,感同身受。

影片结尾,男主走向湖里,躺在水面上,跟影片开头那个升格一样。然后,镜头逐渐移动起来,观众们则跟着镜头慢慢荡起了秋千,越荡越高,越荡越高,直到男主的脸和身影逐渐模糊,远方的群山和高楼逐渐清晰。一切就像歌词里唱的那样,“带翅膀的秋千在飞,飞得很远,很远”……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我认为是部好片,且非常适合在大银幕观看。

电影节要说的大概就是这样啦,我越来越觉得电影节的灵魂其实就是在于“新片”,而不是所谓的经典/大师片,我总感觉影迷朋友们更该


转载请注明:http://www.evwmh.com/yfbf/1396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