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烫伤性皮肤综合征 > 护理知识 > 常见非甾体抗炎药说明书汇总
当前位置: 烫伤性皮肤综合征 > 护理知识 > 常见非甾体抗炎药说明书汇总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布洛芬混悬液英文名称:IbuprofenSuspension商品名称:吉浩
成份:
本品每毫升含主要成份布洛芬20毫克,辅料为甘油、聚山梨酯80、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枸橼酸、桔子香精、蔗糖、甘露醇、羟丙甲纤维素、纯化水、防腐剂(苯甲酸钠)、色素(胭脂红)。
适应症:
用于儿童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也用于缓解儿童轻至中度疼痛,如头痛、关节痛、偏头痛、牙痛、肌肉痛、神经痛、痛经。
用法用量:
口服。12岁以下小儿用量见下表:
年龄(岁)
体重(公斤)
一次用量(毫升)次数
若持续疼痛或发热,可间隔4-6小时重复用药一次,24小时不超过4次。
1-3
10-15
4
4-6
16-21
5
7-9
22-27
8
10-12
28-32
10
使用前请摇匀,使用后请清洗量杯。
不良反应:
少数病人可出现恶心、呕吐、胃烧灼感或轻度消化不良、胃肠道溃疡及出血、转氨酶升高、头痛、头晕、耳鸣、视力模糊、精神紧张、嗜睡、下肢水肿或体重骤增。
罕见皮疹、过敏性肾炎、膀胱炎、肾病综合征、肾乳头坏死或瞥功能衰竭、支气管痉挛。
禁忌:
对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过敏者禁用。
对阿司匹林过敏的哮喘患者禁用。
注意事项:
本品为对症治疗药,不宜长期或大量使用,用于止痛不得超过5天,用于解热不得超过3天,症状不缓解,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有下列情况患者慎用:支气管哮喘、肝肾功能不全、凝血机制或血小板功能障碍(如血友病)。
下列情况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有消化性溃疡史、胃肠道出血、心功能不全、高血压。
1岁以下儿童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不能同时服用其他含有解热镇痛药的药品(如某些复方抗感冒药)。
如服用过量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立即就医。
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请将本晶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如出现胃肠道出血或溃疡、胸痛、气短、无力、言语含糊等情况,应停药并咨询医师。
第一次使用本品如出现皮疹或过敏症状,应停药并咨询医师。
药物相互作用:
本品与其他解热、镇痛、抗炎药物同用时可增加胃肠道的不良反应,并可能导致溃疡。
本品与肝素、双香豆素等抗凝药同用时,可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增加出血倾向。
本品与地高辛、甲氨蝶呤、口服降血糖药物同用时,能使这些药物的血药浓度增高,不宜同用。
本品与呋塞米(呋喃苯胺酸)同用时,后者的排钠和降压作用减弱;与抗高血压药同用时,也降低后者的降压效果。
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2对乙酰氨基酚成份:
本品每毫升含主要成份对乙酰氨基酚32毫克。辅料为:高果糖浆、丙二醇、甘油、山梨醇溶液、纯水、黄原胶、微晶纤维素和羧甲基纤维素钠、枸橼酸、苯甲酸钠、对羟基苯甲酸丁酯、食用红色素、食用香精。
性状:本品为红色混悬液,味甜,水果香味。
作用类别:本品为解热镇痛类非处方药药品
适应症:用于儿童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也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如头痛、关节痛、偏头痛、牙痛、肌肉痛、神经痛。
规格:毫升:3.2克
用法用量:口服,用量杯量取。用后请洗净量杯。用量见下表:
年龄(岁)
体重(公斤)
一次用量(毫升)
一日次数
1~3
12~15
3
若持续发热或疼痛,可间隔4~6小时重复用药1次,24小时不超过4次
4~6
16~21
5
7~9
22~27
8
10~12
28~32
10
不良反应:偶见皮疹,荨麻疹、药热及粒细胞减少。长期大量用药会导致肝肾功能异常。
禁忌: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注意事项:
本品为对症治疗药,用于解热连续使用不超过3天,用于止痛不超过5天,症状未缓解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1岁以下儿童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对阿司匹林过敏者慎用。
不能同时服用其他含有解热镇痛药的药品(如某些复方抗感冒药)。
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服用本品期间不得饮酒或含有酒精的饮料。
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本品配有儿童保险盖,其打开方式见说明书所附图示。
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药物相互作用:
应用巴比妥类(如苯巴比妥)或解痉药(如颠茄)的患者,长期应用本品可致肝损害。
本品与氯霉素同服,可增强后者的毒性。
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药理作用:本品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具有解热镇痛作用。
贮藏:遮光,密闭保存。
3双氯芬酸钠栓双氯芬酸钠栓通用名称:双氯芬酸钠栓
英文名称:DiclofenacSodiumSuppositories
拼音全码:ShuangLvFenSuanNaShuan
本品主要成分为双氯芬酸钠。其化学名:2-[(2,6-二氯苯基)氨基]-苯乙酸钠
结构式:
分子式:C14H10CI2NNaO2分子量:.13
本品为类白色至淡黄色的栓剂。
消炎镇痛类药。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手术后疼痛及各种原因所致的发热。
50mg
用时将栓剂取出,以少量温水湿润后,轻轻塞入肛门2cm处,成人一次50mg,一日50mg~mg,或遵医嘱。
1、胃肠反应:主要为肛门刺激症状、胃不适、烧灼感、反酸、纳差、恶心等,停药或对症处理即可消失。其中少数可出现溃疡、出血、穿孔;
2、神经系统表现有头痛、眩晕、嗜睡、兴奋等;
3、肾脏引起浮肿、少尿、电解质紊乱等严重肾不良反应;
4、其他少见的有肝酶一过性升高,极个别出现黄疸、皮疹、心律不齐、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均呈可逆性。
已知对本品过敏的患者。
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后诱发哮喘、荨麻疹或过敏反应的患者。
禁用于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围手术期疼痛的治疗。
有应用非甾体抗炎药后发生胃肠道出血或穿孔病史的患者。
有活动性消化道溃疡/出血,或者既往曾复发溃疡/出血的患者。
重度心力衰竭患者。
避免与其它非甾体抗炎药,包括选择性COX-2抑制剂合并用药。
根据控制症状的需要,在最短治疗时间内使用最低有效剂量,可以是不良反应降到最低。
在使用所有非甾体抗炎药治疗过程中的任何时候,都可能出现胃肠道出血、溃疡和穿孔的不良反应,其风险可能是致命的。这些不良反应可能伴有或不伴有警示症状,也无论患者是否有胃肠道不良反应史或严重的胃肠事件病史。既往有胃肠道病史(溃疡性大肠炎,克隆氏病)的患者应谨慎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以免使病情恶化。当患者服用该药发生胃肠道出血或溃疡时,应停药。老年患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出现不良反应的频繁增加,尤其是胃肠道出血和穿孔,其风险可能是致命的。
针对多种COX-2选择性或非选择性NSAIDs药物持续时间达3年的临床试验显示,本品可能引用严重心血管血栓性不良事件、心肌梗塞和中风的风险增加,其风险可能是致命的。所有的NSAIDs,包括COX-2选择性或非选择性药物,可能有相似的风险。有心血管疾病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其风险更大。即使既往没有心血管症状,医生和患者也应对此类事件的发生保持警惕。应告知患者严重心血管安全性的症状和/或体征以及如果发生应采取的步骤。患者应该警惕诸如胸痛、气短、无力、言语含糊等症状和体征,而且当有任何上述症状或体征发生后应该马上寻求医生帮助。
和所有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一样,本品可导致新发高血压或使已有的高血压症状加重,其中的任何一种都可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增加。服用噻嗪类或髓袢利尿剂的患者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时,可能会影响这些药物的疗效。高血压病患者应慎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包括本品。在开始本品治疗和整个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血压。
有高血压和/或心力衰竭(如液体潴留和水肿)病史的患者应慎用。
NSAIDs,包括本品可能引起致命的、严重的皮肤不良反应,例如剥脱性皮炎、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溶解症(TEN)。这些严重事件可在没有征兆的情况下出现。应告知患者严重皮肤反应的症状和体征,在第一次出现皮肤皮疹或过敏反应的其他征象时,应停用本品。
本品可通过胎盘,动物试验对胎鼠有毒性,但不致畸,孕妇慎用。
未进行该项实验且无可靠参考文献。
用药期间应常规随访检查肝肾功能。
1、饮酒或与其他非甾体类消炎药同用时增加胃肠道副作用,并有致溃疡的危险。长期与对乙酰氨基酚同用时可增加对肾脏的毒副作用。
2、与阿司匹林或其他水杨酸类药物同用时,药效不增强,而胃肠道不良反应及出血倾向发生率增高。
3、与肝素、双香豆素等抗凝药及血小板聚集抑制药同用时有增加出血的危险。
4、与呋塞米同用时,后者的排钠和降压作用减弱。
5、与维拉帕米、硝苯啶同用时,本品的血药浓度增高。
6、本品可增高地高辛的血浓度,同用时须注意调整地高辛的剂量。
7、本品与抗高血压药同用时可影响后者的降压效果。
8、丙磺舒可降低本品的排泄,增加血药浓度,从而增加毒性,故同用时宜减少本品剂量。
9、本品可降低甲氨蝶呤的排泄,增高其血浓度,甚至可达中毒水平,故本品不应与中或大剂量甲氨蝶呤同用。
未进行该项实验且无可靠参考文献。
药理作用:双氯芬酸钠是一种衍生于苯乙酸类的非甾体消炎镇痛药,其作用机理为抑制环氧化酶活性,从而阻断花生四烯酸向前列腺素的转化。同时,它也能促进花生四烯酸与甘油三脂结合,降低细胞内游离的花生四烯酸浓度,而间接抑制白三烯的合成。
双氯芬酸钠是非甾体消炎药中作用较强的一种,它对前列腺素合成的抑制作用强于阿司匹林和消炎痛等。
非临床毒理研究:给大鼠口服双氯芬酸钠达每日2mg/kg,长期观察,没有发现肿瘤发生率增加。一项对小鼠二年的研究中,每日用药2mg/kg,也未见到任何肿瘤易发倾向。各种突变研究没有发现双氯芬酸钠诱发基因突变。给大鼠用药每日4mg/kg,雌雄均未发生不育。
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大鼠经口LD50为mg/kg;小鼠经口mg/kg。
直肠给药吸收快、完全。0.5~2小时可达峰值。药物半衰期约2小时。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9%。在乳汁中药浓度极低而可忽略,在关节滑液中,用药4小时,其水平高于当时血清水平并可维持12小时。大约50%在肝脏代谢,40%~65%从肾排出,35%从胆汁、粪便排出,长期应用无蓄积作用。
避光、密闭,在30℃以下保存。
4拜阿司匹林药品名称通用名称:阿司匹林肠溶片
商品名称:拜阿司匹灵英文名称:AspirinEnteric-coatedTablets
汉语拼音:ASiPiLinChangRongPian
成份及性状主要成份:阿司匹林
化学名称:2-(乙酰氧基)苯甲酸。
化学结构式:
分子式:C9H8O4
分子量:.2
性状:本品为白色肠溶包衣片,除去包衣后呈白色。
适应症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因此阿司匹林肠溶片适应症如下:
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疑似患者的发病风险
预防心肌梗死复发
中风的二级预防
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其继发脑卒中的风险
降低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发病风险
动脉外科手术或介入手术后,如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冠状动脉旁路术(CABG),颈动脉内膜剥离术,动静脉分流术
预防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
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者(冠心病家族史、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肥胖、抽烟史、年龄大于50岁者)心肌梗死发作的风险。
规格及用法用量规格:mg
用法用量:
用法:口服。肠溶片应饭前用适量水送服。
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疑似患者的发病风险:建议首次剂量mg,嚼碎后服用以快速吸收。以后每天-mg。
预防心肌梗死复发:每天-mg。
中风的二级预防:每天-mg。
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其继发脑卒中的风险:每天-mg。
降低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发病风险:每天-mg。
动脉外科手术或介入手术后,如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冠状动脉旁路术(CABG),颈动脉内膜剥离术,动静脉分流术:每天-mg。
预防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每天-mg。
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者(冠心病家族史、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肥胖、抽烟史、年龄大于50岁者)心肌梗死发作的风险:每天mg。
不良反应所列出的药物不良反应(ADRs)是基于所有阿司匹林制剂(包括短期和长期口服治疗)的上市后自发报告,因此无需按照CIOMSⅢ频率类别进行组织。
上、下胃肠道不适,如消化不良、胃肠道和腹部疼痛。罕见的胃肠道炎症、胃十二指肠溃疡。非常罕见的可能出现胃肠道出血和穿孔,伴有实验室异常和临床症状。
由于阿司匹林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阿司匹林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已观察到的出血包括手术期间出血,血肿,鼻衄,泌尿生殖器出血,牙龈出血。也有罕见至极罕见出血的报道,如胃肠道出血、脑出血(血压控制不良的高血压患者和/或与抗凝血药台用),可能威胁生命。急性或慢性出血后可能导致贫血/缺铁性贫血(如隐性的微出血),伴有实验室异常和临床症状,例如虚弱,苍白,低血压。
严重葡萄糖-6-磷酸脱氨酶(G6PD)缺乏症患者出现溶血和溶血性贫血。
肾损伤和急性肾衰竭。
过敏反应伴有相应实验室异常和临床症状,包括哮喘症状,轻度至中度的皮肤反应。
呼吸道、胃肠道和心血管系统,包括皮疹,荨麻疹,水肿,瘙痒症,心血管-呼吸系统不适,极罕见的严重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
极罕见的一过性肝损害伴肝转氨酶升高。
药物过量时曾报道头晕和耳鸣。
禁忌下列情况禁用阿司匹林肠溶片:
对阿司匹林或其它水杨酸盐,或药品的任何其它成份过敏;
水杨酸盐或含水杨酸物质、非甾体抗炎药导致哮喘的历史;
急性胃肠道溃疡;
出血体质;
严重的肾功能衰竭;
严重的肝功能衰竭;
严重的心功能衰竭;
与氨甲蝶呤(剂量为15mg/周或更多)合用(见药物相互作用);
妊娠的最后三个月。
注意事项下列情况时使用阿司匹林应谨慎:
对止痛药/抗炎药抗风湿药过敏,或存在其它过敏反应。
胃十二指肠溃疡史,包括慢性溃疡、复发性溃疡、胃肠道出血史。
与抗凝药合用(见药物相互作用)。
对于肾功能或心血管循环受损的患者(例如,肾血管性疾病、充血性心衰,血容量不足、大手术、败血症或严重出血性事件),乙酰水杨酸可能进一步增加肾脏受损和急性肾衰竭的风险。
对于严重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患者,乙酰水杨酸可能诱导溶血或者溶血性贫血。可增加溶血风险的因素如高剂量、发热和急性感染。
肝功能损害;
布洛芬可能干扰阿司匹林肠溶片的作用。如患者合用阿司匹林和布洛芬,应咨询医生。
阿司匹林可能导致支气管痉挛并引起哮喘发作或其它过敏反应。危险因素包括支气管哮喘,花粉热,鼻息肉,或慢性呼吸道感染。这也适用于对其它物质有过敏反应的患者(例如皮肤反应、瘙痒、风疹)。
由于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可持续数天,可能导致手术中或手术后增加出血。
低剂量阿司匹林减少尿酸的消除,可诱发痛风。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孕妇
几个回顾性流行病学研究中,怀孕的头3个月使用水杨酸盐可能与畸形(颚裂、心脏畸形)危险性升高有关。但现有的资料不足以评估阿司匹林用于长期治疗(剂量大于mg/天)时导致畸形的可能性。常规治疗剂量时危险性降低。在一项32,对母子参与的前瞻性研究中,未显示畸形危险性升高。
孕妇服用水杨酸前应审慎权衡利弊;作为预防措施,长期治疗的剂量尽量不超过mg/天。在妊娠最后。个月,服用高剂量的阿司匹林(大于mg/天)可能导致孕期延长,母体子宫的收缩受抑和胎儿的心肺毒性(例如动脉导管提前关闭)。
此外,母亲和胎儿的出血风险增加。分娩前短期服用高剂量阿司匹林可导致胎儿颅内出血,尤其是早产儿。因此所有含有阿司匹林的药物禁用于妊娠最后3个月的妇女,除非在正确的临床专家建议和严密监测下极有限的应用于心血管和产科。
哺乳期妇女:水杨酸盐及降解产物能少量地进入母乳。目前未发现偶然服用时对婴儿产生不良反应,一般不需停止哺乳。但常规服用或高剂量摄入时,应尽早停止哺乳。
儿童用药:如未咨询医生,含有阿司匹林的药物不应用于儿童和青少年的伴或不伴发热的病毒感染。某种病毒性疾病,尤其是流感A,B和水痘,可能会发生少见的危及生命的Reye综合征,需立即进行药物治疗。合并应用阿司匹林时发生Reye综合征的风险可能增加,但相关性尚未得以证实。持续地呕吐可能是Reye综合征的信号。
老年用药:老年用药请参见,使用前咨询医生。
药物相互作用禁用:
氨甲蝶呤(剂量为15mg/周或更多):增加氨甲蝶呤的血液毒性(水杨酸和氨甲蝶呤与血浆蛋白竞争结合,减少氨甲蝶呤的肾清除)(见禁忌)。
合用时应慎重:
氨甲蝶呤(剂量小于15mg/周):增加氨甲蝶呤的血液毒性(水杨酸和氨甲蝶呤与血浆蛋白竞争结合,减少氨甲蝶呤的肾清除)。
布洛芬:合用布洛芬会干扰阿司匹林对血小板的不可逆抑制作用。具有心血管风险的患者使用布洛芬可使阿司匹林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受限(见注意事项)。
抗凝血药,如香豆素衍生物、肝素:增加出血的风险。
高剂量的其它含水杨酸盐的非甾体抗炎药:由于协同作用,增加溃疡和胃肠道出血的风险。
促尿酸排泄的抗痛风药,如丙磺舒、苯磺唑酮:降低促尿酸排泄的作用(竞争肾管尿酸的消除)。
地高辛:由于减少肾清除而增加地高辛的血浆浓度。
抗糖尿病药,例如胰岛素、磺酰脲类:高剂量阿司匹林具有降血糖作用而增强降糖效果,并且能与磺酰脲类竞争结合血浆蛋白。
利尿药与高剂量阿司匹林合用:减少肾前列腺素的合成而降低肾小球滤过。
糖皮质激素,除用于Addison病替代治疗的氢化可的松外:皮质类固醇治疗过程中减少血液中水杨酸的浓度,并且由于皮质类固醇增加水杨酸的消除,在停止使用皮质类固醇治疗后会增加水杨酸过量的风险。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与高剂量阿司匹林合用:通过抑制前列腺素而减少肾小球滤过。此外,降低抗高血压的作用。
丙戊酸:与血浆蛋白竞争结合而增加丙戊酸的毒性。
乙醇:由于阿司匹林和乙醇的累加效应,增加对胃十二指肠粘膜的损害,并延长出血时间。
药物的过量反应水杨酸盐毒性(剂量大于mg/kg/天、超过2天可导致毒性)可能致需治疗的慢性中毒,以及潜在的威胁生命的急性中毒(过量),儿童偶然摄入导致中毒。
慢性水杨酸盐中毒可表现为隐性无特异症状。轻度慢性水杨酸盐中毒,或水杨酸反应,通常在大剂量反复服用后发生。症状包括头晕,眩晕,耳鸣,耳聋,出汗,恶心和呕吐,头痛,以及意识错乱,减少剂量后可得以控制。血浆浓度为-ug/mL可出现耳鸣。血浆浓度为ug/mL以上时,可发生更严重的不良反应。
急性中毒的主要特征为严重的酸碱平衡紊乱,可能随年龄和中毒程度不同。儿童常表现为代谢性酸中毒。中毒的严重程度不能仅根据血浆浓度进行评估。胃排空减缓,胃内形成凝结物,或服用肠溶剂型,阿司匹林的吸收可能延迟。阿司匹林中毒的治疗取决于中毒的程度、阶段和临床症状以及相应的治疗规范。主要措施应加速药物的清除以及调节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由于水杨酸盐中毒的病理生理复杂性,可能的症状、体征包括:
征兆/症状
表现
治疗措施
轻度至中度中毒
洗胃、反复给予活性炭,碱化尿液
呼吸急促、换气过度、呼吸性碱中毒
碱血症、碱性尿
调节体液和电解质平衡
出汗
恶心、呕吐
中度至重度中毒
洗胃、反复给予活性炭,碱化尿液,严重者血液透析
呼吸性碱中毒伴代谢性酸中毒
酸血症、酸性尿
调节体液和电解质平衡
高烧
调节体液和电解质平衡
呼吸系统:换气过度、非心源性肺水肿、呼吸暂停
心血管系统:心律不齐、低血压、心跳暂停
血压、心电图改变
体液和电解质流失:脱水、少尿至肾功能衰竭
低钾血症、高钠血症、肾功能改变
调节体液和电解质平衡
糖代谢减低、酮症
高血糖症、低血糖症(尤其儿童)。血酮升高
耳聋、耳鸣
胃肠道、胃肠道出血
血液系统:血小板抑制、凝血通路受影响
PT延长、凝血酶原活性降低
神经系统:中毒性脑病和中枢神经系统抑郁、表现为嗜睡、精神错乱、昏迷、癫痫
药理毒理药理毒理: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血栓素A2的生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其机理为不可逆的抑制环氧合酶的合成;由于血小板内这些酶不可再合成,所以此抑制作用尤为显着。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还有其他抑制作用。因此它可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
阿司匹林为酸性非甾体药物,具有解热、镇痛、消炎的特性。通常口服0.3-1g阿司匹林用于缓解疼痛和低热,如感冒和流感,可降低体温和解除关节肌肉疼痛。阿司匹林也可应用于慢性、急性炎症如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僵直性脊椎炎,一般每天服用4-8g的高剂量可治疗上述疾病。
临床前安全资料动物试验显示高剂量水杨酸引起肾损害但无其它器官损害。体内和体外试验表明阿司匹林无致畸性和致癌性。水杨酸盐在不同种类的动物可能有致畸性。也有报道称孕期服用可影响孕卵着床,致胚胎毒性和胎毒性,子代学习能力障碍。
药代动力学阿司匹林口服后经胃肠道完全吸收。阿司匹林吸收后迅速降解为主要代谢产物水杨酸。阿司匹林和水杨酸血药浓度的达峰时间分别为10-20分钟和0.3-2小时。由于阿司匹林肠溶片具有抗酸性,所以在酸性胃液不溶解而在碱性肠液溶解。阿司匹林肠溶片相对普通片来说其吸收延迟3-6小时。
阿司匹林和水杨酸均和血浆蛋白紧密结合并迅速分布于全身。水杨酸能进入乳汁和穿过胎盘。
水杨酸主要经肝脏代谢,代谢物为水杨酰尿酸、水杨酚葡糖苷酸、水杨酰葡糖苷酸、龙胆酸、龙胆尿酸。
由于肝酶代谢能力有限,水杨酸的清除为剂量依赖性。因此清除半衰期可从低剂量的2-3小时到高剂量的15小时。水杨酸及其代谢产物主要从肾脏排泄。
其它贮藏:密封、在25℃以下保存。取出后应立即服用。请放在儿童触及不到的地方。
白癜风医生北京看白癜风的医院有哪些转载请注明:http://www.evwmh.com/hlzs/9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