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肌劳损(LMS)至今尚无一个统一的诊断标准,然而却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诊断。但凡腰痛,X线片等影像学检查无阳性发现者,往往都被诊断为腰肌劳损。然而,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许多原来被诊断为腰肌劳损的疾病,后来被证实不是腰肌本身的问题而被赋予更加具有特异性的诊断,治疗上也更加具有针对性。腰肌痉挛、腰区疼痛这些貌似肌肉损伤的表象,往往是腰脊神经后支、椎间盘等结构损伤的继发效应。然而,医院许多医生尚未认识到这一点,仍然大量使用腰肌劳损这一诊断,并过度使用非特异性的保守疗法。
1、腰肌劳损鉴别诊断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慢性的或者反复发作的腰痛,真正劳损的不是肌肉,而是腰椎间盘、小关节及其连带的脊神经后支等结构。多数被诊断为腰肌劳损患者没有明显的劳损史,而是一种长期久坐和弯腰搬重物这些日常活动的累积效应,或者应称为“退行性变”。平时常见的急性腰扭伤或小关节(紊乱)综合征往往有慢性发作的病史或倾向,其本质是椎间小关节退变引起脊神经后支牵拉刺激。腰痛患者经常见到的腰部肌肉痉挛,是为了减轻疼痛而被迫采取一定体位的结果。有时腰肌有不自觉的痉挛、疼痛,但在其上方脊神经后支主干部投影点往往有压痛,把该脊神经后支封闭之后,肌肉痉挛缓解、疼痛消失。这是因为脊神经后支是混合神经,既有运动纤维又有感觉纤维,当脊神经后支主干部受到机械刺激后,所引起异位电冲动可沿着神经双向传导。沿着感觉神经纤维向中枢传导的电冲动到达大脑皮层后,大脑会根据平常的经验,判断这些冲动来源于脊神经后支末梢所分布的下腰部(有时为臀部和大腿后外侧)。所以主观上的下腰痛,其本质是受损伤脊神经后支所分布区域的放散痛。另一方面,异位电冲动沿着运动神经纤维向外周传导,会引起所支配肌肉的痉挛。冷冻、热凝、针刀等方法都可以使病变的脊神经后支长期阻滞达到止痛的目的。
盘源性腰痛被误诊为腰肌劳损的概率仅次于脊神经后支综合征,它的存在基本上得到公认,其金标准仍为间盘造影诱发出部分或全部原始疼痛。但凭临床表现和腰椎MRI基本上也能诊断出来。臭氧、经皮椎间盘射频热凝、椎间孔镜下的盘内减压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椎间盘髓核摘除和人工椎间医院开展起来,但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盘源性腰痛首选微创治疗。
髂嵴综合征也常被误诊,多见于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和压缩骨折。针对髂嵴压痛点的干预如射频、冷冻、针刀、无水酒精等均有效。较严重的骨质疏松和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患者,除了引起腰背部正中区疼痛外,也经常伴有髂嵴部位的剧痛,这种情况下仅仅对髂嵴进行干预往往效果差,因为这种髂嵴部的疼痛可能是由于胸腰段的脊神经后支主干部受压迫所引起的放散痛。单纯进行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不奏效时,往往需要阻滞高位的脊神经后支,甚至需行椎体成型术或经皮椎体球囊扩张后突成型术才能止痛。
双侧峡部裂因其X线正侧位片上较明显,并常伴有滑脱而不易漏诊。单侧峡部裂常规X线正侧位片难以发现。常规CT因为只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白癜风早期症状图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evwmh.com/hlzs/7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