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白癫疯办法 https://m-mip.39.net/pf/mipso_4520144.html王守森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担任福建省神经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军区神经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擅长:颅底肿瘤(包括前颅底、鞍区、斜坡和桥脑小脑角区肿瘤)显微外科手术、脑血管病直接手术(包括脑动脉瘤、血管畸形、某些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搭桥手术等)、小儿神经外科手术。专家论坛
颅咽管瘤属于神经外科常见病,术后可能经历“死去活来”的过程,核心是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考验着医生的基础知识和敬业精神。本文结合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温习,就处理策略谈谈个人看法。
一、几个重要的概念
1.中枢性尿崩症:由抗利尿激素(antidieuretichormone,ADH)分泌不足所致,出现尿量激增,血容量下降,脑灌注降低,高钠性脱水,特点是多尿、烦渴、低比重尿和低渗尿。目前通用的判断标准:①连续2h尿量大于ml,或每24h尿量大于ml;②尿比重低于1.;③需要抗利尿药物治疗。我国的教科书上使用的标准是每日尿量大于ml。
2.抗利尿激素:又称血管升压素(vasopressin,VP),精氨酸血管升压素(argininevasopressin,AVP)。ADH能收缩血管,使血压升高,故又称加压素,主要用于治疗尿崩症和肺出血。“垂体后叶素”的拉丁名是Pituitrin,包括ADH和缩宫素(oxytocin,OT)。影响ADH的常见药物:吗啡和卡马西平促进其释放,乙醇抑制神经垂体功能而导致利尿,苯妥英钠和氯丙嗪可抑制其释放而致利尿。垂体后叶素注射液对于抗尿崩治疗,疗效不如醋酸去氨加压素。
3.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SIADH):由于内源性ADH增多或使用某些药物,导致水的排泄障碍,血容量增加,发生稀释性低血钠。原因是:肺燕麦细胞癌、淋巴瘤、急性肺炎、呼吸衰竭、影响下丘脑-垂体功能的急性脑卒中、头部创伤等。在神经外科,多发生在下丘脑手术损伤后开始恢复或下丘脑损伤较轻的情况下。神经垂体损伤后可发生短期的ADH释放增多,时间均不长,待垂体后叶和垂体柄下部残余的ADH耗竭后即停止。治疗上要注意限水补钠。医源性SIADH多为临床使用去氨加压素过多所致,十分危险!如果发生了SIADH,必定导致血钠水平持续不升,甚至下降,时间久了(主要指医源性SIADH),将导致弥漫性脑水肿和心衰、肺炎,进而加重下丘脑症状。
4.脑性耗盐综合征(cerebralsalt-wastingsyndrome,CSWS):由脑手术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引起,核心环节可能还在下丘脑,导致脑钠尿肽升高,肾排钠增多,血钠下降和血容量下降,表现为低钠性脱水。此类情况可能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多见,在颅咽管瘤术后可能少见。在颅脑损伤病人,通常于1周左右出现,2~4周内缓解。治疗上要注意补钠和补液。有报道,使用氢化可的松可能会加重病情。有WHO资料提示,正常成人每日需要钠的量为4~6克,运动量大和出汗多时适当增加。这个量大致相当于生理盐水~ml。
5.人体内负责水盐代谢的物质和器官:
(1)主要负责水和电解质平衡的物质:ADH,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心房钠尿肽(atrialnatriureticpeptide,ANP)。次要物质是:糖皮质激素,甲状腺素(主要是游离T4)。ACTH的作用极为微弱。对水的排泄机制是抗利尿激素;促进钠潴留的机制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交感活性,血管紧张素Ⅱ刺激口渴,醛固酮促进钠的重吸收,肾脏的交感活性也促进钠的潴留。心房充盈压升高,引起心房钠尿肽释放,抑制钠的重吸收。脑内也产生钠尿肽,主要位于下丘脑周围区域,对维持钠的稳定起一定作用。
(2)主要负责调控水盐代谢的器官:①视上核及其附近(主要位于下丘脑的前外侧,分泌ADH为主,分泌催产素为辅;属于渗透压感受器,对Na+、Cl-很敏感。②室旁核:分泌OT为主,OT几乎无抗利尿作用;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也分泌ADH,不少细胞同时分泌这两种物质,两者协同促进ACTH分泌。③其他:垂体,甲状腺,肾上腺,肾。④肾上腺皮质球状带:血钾浓度升高和血钠浓度降低,均可直接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醛固酮,球状带尤其对血钾浓度升高更为敏感,血钾轻度升高,即可引起醛固酮浓度显著地增加,使血钾降至正常,这是一个非常很有效的反馈控制系统。醛固酮对血Na+不敏感,血Na+水平需降低10%以上,才能有效地刺激醛固酮的分泌。
6.醛固酮(盐皮质激素):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合成和分泌,作用是保钠排钾、间接保水。教科书描述,动物去垂体后,醛固酮的分泌可以减少50%左右,球状带也显示不同程度的萎缩。CRH和ACTH都对醛固酮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这种作用不强,维持时间也不长。我们可以推测,在颅咽管瘤术后,因为下丘脑和垂体柄的损伤,很可能使醛固酮水平下降,并导致血钠下降和尿量增多,这不是脑性耗盐综合征,但临床表现相似。如果在急性醛固酮水平下降的病人使用去氨加压素,有一定的维持血容量的作用,但是血钠不升反降!此时主要对策是输入库存血浆,升高血钾,以加强醛固酮的分泌。去氨加压素只对ADH不足的那部分有效,对醛固酮不足和心房钠尿肽升高无效。
二、主要治疗药物及其效用
1.醋酸去氨加压素:为天然ADH的结构类似物,系对天然激素的化学结构进行两处改动而得,即1-半胱氨酸脱去氨基和以8-D-精氨酸取代8-L-精氨酸。其作用与ADH类似,但显著增强了抗利尿作用,而对平滑肌的作用却很弱,因此避免了引起升血压的不良作用。其抗利尿作用/加压作用比约为ADH的~倍,抗利尿作用时间也较ADH长,可达6~24h。其缩宫活性也明显减弱。不良反应:疲劳、头痛、恶心和胃痛;一过性血压降低,伴有反射性心动过速及面部潮红;眩晕。规格:15ug/ml*1ml*10支,2ml*10支。
2.噻嗪类利尿药:在醋酸去氨加压素针/片剂面世之前是常用的抗尿崩药物之一。高血钠伴尿多者,使用氢氯噻嗪是安全的,据说通过降低血钠而使渴感减轻,减少了饮水,达到了抗尿崩的效果。氢氯噻嗪每天2-3次,每次25mg,可以将尿量减少一半。
3.卡马西平:促进ADH的分泌,也增加肾脏对ADH的敏感性,疗效与剂量有关,适于轻型尿崩症。每次mg,每天2-3次。
4.血浆:血浆中电解质(包括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浓度与组织液基本相同,血浆与组织液的主要区别是蛋白质的含量差别很大,血浆中为14mEq/L,而组织液中为0.4mEq/L,对于维持血浆的胶体渗透压和维持血容量都很重要。血浆蛋白质的主要功能有,将血浆内的部分水保持于血管内;结合垂体激素,使之不会从肾脏很快排出,维持激素较长的半衰期;运输药物。血浆还含有酸碱缓冲系统、高浓度K+。在低蛋白血症时,或血钠较低而直接补钠效果不好时,或尿崩严重而疗效不理想时,输入库存血浆都是良好的选择,而且最好一次输入ml以上,以便迅速打破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的恶性循环,以促进人体自行合成、释放ADH和醛固酮。
三、几种临床情况的比较
1.经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手术操作仅损伤垂体前叶和后叶,几乎不损伤垂体柄,不损伤下丘脑,无蛛网膜下腔出血。情况比较简单,只是牺牲了储存和排放ADH的仓库,造成“短暂的物资短缺”,1~3周即缓解了,仅仅短期给予去氨加压素即可解决问题。但如果发生了蛛网膜下腔出血,则可能合并脑性耗盐综合征,应小心鉴别,也可能ADH缺乏与脑性耗盐综合征并存。
2.开颅垂体腺瘤切除术:必须开颅手术治疗的垂体腺瘤,通常是巨大腺瘤,向上方或前/后/侧方显著生长,可能涉及Willis环的穿支血管,手术中可能会增加垂体柄和下丘脑损伤,但其程度多数较轻,要小心在ADH不足的基础上合并醛固酮不足、脑性耗盐综合征,甚至还会因为神经垂体损伤而出现很短暂的SIADH。因此,发现尿量很多时,不要仅仅
转载请注明:http://www.evwmh.com/zzbx/12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