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D-10已经放弃使用精神病一词,只保留精神病性作描述之用。而且精神病性也只用于描述存在下述症状的情况:幻觉;妄想;显著的兴奋和活动过多;并非抑郁或焦虑引起的严重而持久的社会性退缩;显著的精神运动行迟滞;紧张症性行为。
2、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
1)精神分析理论解释异常心理现象的两个基本命题:
第一个: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
第二个:认为性的冲动都是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
以上述两命题为基础,弗洛伊德推演出如下的五个判断:
①人类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这一动力叫力必多;
②性心理发展在力必多驱动下经历三个阶段:口欲期、肛欲期和生殖器;
③人的心理结构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对应人格则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④本我-快乐;自我-现实;超我-道德;
⑤三我冲突产生焦虑;自我防止焦虑的能力是防御机制。
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异常现象的说明:
①心理健康的充分必要条件:合理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发展受挫会造成“固着”和“退化”;
②焦虑体验:自我处理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③克制、压抑非理性冲动,以防止、抵御和消除焦虑,出现神经症、心理障碍。
2)行为主义的解释
①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区别:神经活动障碍的复杂性或精细性特征上的区别;
②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原因: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造成;
③神经衰弱与癔病:前者兴奋过程的优势和抑制过程的薄弱;后者是抑制过程的优势和兴奋过程的薄弱。
3)人本主义的解释
①潜能的性质和特点——趋向完美
②心理异常的原因:
潜能趋向完美的特征受到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
马斯洛认为心理异常最基本的表现:“存在焦虑”,是存在与责任的冲突。
3、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
1)保障人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2)保障人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使人类组织正常运行;
3)保障人正常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
4、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区分:
1)标准化的区分:李心天四标准(医学标准、统计学标准、内省经验标准、社会适应标准);
2)心理学的区分:郭念峰三原则(主客观世界统一性、内在心理活动的一致性、人格的相对稳定性)。
5、常见心理异常的主要症状,是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必备的基础知识。对于精神障碍患者,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辅助性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并且要满足如下条件:
一是必须是在经过系统临床治疗,病理性症状缓解或基本消失以后才能进行;
二是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主要目标,应是社会功能的康复和预防复发;
三是必须密切配合精神医生一起实施。
6、感知障碍:
1)感觉过敏:感觉阈限降低,反应过强。见于神经症或感染后虚弱状态患者。
2)内感性不适:性质不明、部位不具体的不适感,或难以忍受的异常感觉。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神经症和脑外伤后综合症。
7、知觉障碍:
一、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不能接受现实检验,在意识障碍谵妄状态时,错觉常带有恐怖性质。
二、幻觉:是无对象性的知觉。感知到的形象不是由客观事物引起。幻觉是一种很重要的精神病性症状。
(一)按感觉器官不同可分幻听、幻视、幻嗅。
1)幻听:包括非言语性和言语性的幻听(评论,命令,争论)。见于精分,器质性、心因性、功能性精神障碍。
2)幻视:缺乏具体形态和明确结构的幻视,叫做原始性幻觉。见于精分,脑器质性疾病和高烧患者。
3)内脏性幻觉:躯体内有性质明确,部位具体的异常知觉。多见于精分或严重抑郁症发作。
(二)按体验的来源,幻觉有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
1)真性幻觉:形象清晰、生动,位置精确,与客观事物一样,有相应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如刺激从外部进入并由相应器官感受)。
2)假性幻觉:与上相反。产生于主观空间(脑内、牙齿内),不是相应感觉器官感知。如患者说闭上眼能看到东西,不用耳朵脑子也能听到声音。
(三)按产生的特殊条件,幻觉又有功能性幻觉、思维鸣响、心因性幻觉等
1)功能性幻觉:功能性幻觉与正常知觉同时出现或消失。见于精分、气功所致精神障碍或其他精神障碍。
2)心因性幻觉:由强烈的精神刺激引发的幻觉,幻觉的内容与刺激因素有密切联系。见应激精神障碍或癔症。
8、思维障碍:
(一)思维形式障碍
1)思维奔逸:兴奋性思维联想障碍,表现语量多语速快音联意联,随境转移。见于躁狂或情绪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
2)思维贫乏:抑制性思维联想障碍,思维活动显著缓慢,联想困难,思考问题吃力,反应迟钝,语量少语速慢语音低沉反应迟缓。见于抑郁状态或情绪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
3)破裂性思维:意识清楚,思维联想过程破裂,内容缺乏意义上的连贯性和逻辑性,逻辑混乱。
4)思维不连贯:意识不清楚,言语支离破碎,语句片断,语词杂拌。见脑器质性或躯体病所致精神障碍。
★破裂性思维与思维不连贯的区别:是前者意识清楚而后者在意识障碍情况下出现。
5)思维插入:在思考过程中,突然出现与主题无关的不自主的意外联想,认为是别人强加的思想不受自已意志的支配。见于精分。
6)思维云集:又称强制性思维。指一种不受意愿支配的思潮,强制性地大量涌现在脑内,内容杂乱多变,毫无意义,突然出现,迅速消失。
★思维插入与思维云集的区别:思维插入患者还有属于自已的、受其意愿支配的思维活动;强制思维完全不受其意愿支配,已没有自已的思维活动。
(二)、思维内容障碍
1)妄想: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
妄想的特点:
①以毫无根据的设想为前提进行推理,违背思维逻辑,得出不符合实际的结论;
②对这种不符合实际的结论坚信不移,不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行知识教育以及自已的亲身经历来纠正。
③具有自我卷入性,以自己为参照系。
妄想的主要内容
①关系妄想:把实际与已无关的事情认为与自己有关系。
②被害妄想:坚信有人跟踪、陷害。
③特殊意义妄想:认为他人言、行有特殊含义,如认为妻子分梨为想离婚。
④夸大妄想:感觉自己有超乎寻常的能力,夸大自已的财富、地位、能力、权利等。
⑤疑病妄想:毫无根据坚信自己患了严重铁面躯体疾病或不治之症。
⑥嫉妒妄想:坚信配偶对自己不忠,另有外遇。因此跟踪监检查配偶的日常活动,形式不可理喻。
⑦钟情妄想:被钟情,坚信某异性对自己产生爱情,遭到拒绝会认为是对自己的考验。
⑧内心被揭露感:又称被洞悉感。认为自已内心想法或隐私被别人知道。
按照妄想的起源可以分为原发性妄想和继发性妄想两大类
①原发性妄想:突然发生的、内容不可理解,与既往经历和当前处境无关,也不是起源于其他精神异常的一种病态信念,以突发性妄想最为常见。
②继发性妄想:以错觉、幻觉、情感高涨或低落等精神异常为基础所产生的妄想,或在某些妄想的基础上产生另一种妄想。
2)强迫观念:又叫强迫性思维。强迫性回忆,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计数,强迫性怀疑等。
9、记忆障碍:
1)错构:记忆的细节错误,并坚信不移(有中生它)。
2)虚构:将从未发生过的事情说成确有其事(无中生有),内容常变化,易受暗示。
10、智能障碍:
1)精神发育迟滞:先天或围产期或在生长发育成熟以前,由于多种致病因素影响,使大脑发良不良或受阻所造成智能发育停留在某一阶段。原因有遗传、感染、中毒、头外伤、内分泌异常及缺氧。
11、自知力障碍:
自知力指患者对自身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批评能力。能认识到自己的不适,主动叙述病情,要求治疗,称自知力完整。是判断是否有精神障碍、严重程度及疗效的重要指征之一。
12、情绪障碍:
1)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绪障碍:情绪高涨、情绪低落、焦虑、恐怖(专栏4-1关于焦虑二级要看)
2)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绪障碍:情绪迟钝、情绪淡漠、情绪倒错。
3)脑器质性损害的情绪障碍:
易激惹:细小的事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持续时间一般较短。
13、意志行为障碍:意志增强、意志缺乏、意志减退。
14、精神运动性兴奋:分为协调性和不协调性两种。
15、精神运动性抑制包括:违拗、缄默、刻板动作、模仿动作、强迫动作
16、精神分裂症:以精神活动的不协调和脱离现实为特征。可维持清晰意识和基本智力,但认知功能有障碍。
17、妄想性障碍:
又称偏执性精神障碍.主要表现单一的或一整套相关的妄想,常持久甚至终身存在,妄想有一定的现实性,并不荒谬,个别可伴有幻觉,但历史短暂而不突出。病前人格多固执、主观、敏感、猜疑、好强等。病程发展缓慢,多不为周围人觉察,有时人格可保持完整。并有一定的工作和社会适应能力
18、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如躁狂发作、抑郁发作、双相障碍、持续性心境障碍。
19、神经症(诊断技能总结过的表格打分)
20、应激相关障碍:
又称为反应性精神障碍或心因性精神障碍,是一组由心理、社会(环境)引起的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是心理咨询临床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
21、人格障碍:
是在个体发育成长过程中,因遗传、先天以及后天不良环境因素造成的个体心理与行为的持久性的固定行为模式,这种模式偏离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并给个体自身带来痛苦,或贻害周围。
22、许又新评估心理健康的三标准:(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发展标准)
23、郭念锋心理健康水平的十标准: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耐受力、周期节律性、意识水平、暗示性(反比)、康复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会交往、环境适应能力。
24、一般心理问题:由现实因素激发(心理冲突常形)、不良情绪不间断持续一个月或间断持续两个月、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局限最初事件(未泛化)。
25、严重心理问题: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激发(内心冲突常形),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在2个月以上半年以下、与最初事件相类似相关联的刺激也可引起痛苦情绪(内容充分泛化)。
26、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即可疑神经症。评分:4-5分、不能确诊是否神经症、心理冲突是变形的。
27、健康心理学的工作领域:
1)躯体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
2)促进和维护健康的心理学问题;
3)疾病防御和治疗中的心理学问题;
4)疾病患者的心理学问题;
5)促进健康服务和健康服务政策的制定。
28、躯体疾病患者的一般心理特点:
1)对客观世界和自身价值的态度发生改变
2)患者的注意力从外界转移到自身的体验和感觉上
3)情绪低落
4)时间感觉发生变化
5)精神偏离日常状态
29、压力是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
30、压力源的种类:
按对主体的影响可分以下三类:
1)生物性压力源:影响主体生存与种族延续的事件(躯体疾病、饥饿、性剥夺、睡眠剥夺、噪音、气温变化)。
2)精神性压力源:影响主体正常精神需求的内在和外在事件(错误认知、不良经验、道德冲突、不良个性)。
3)社会环境性压力源:影响主体社会需求的事件(失恋、家庭长期冲突、战争、被监禁、人际适应问题)。
按压力的强度可分为以下三大类:
1)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
2)叠加性压力:叠加性压力是极为严重和难以应付的压力。又分同时性叠加压力(若干压力事件同时发生,如四面楚歌)、继时性叠加压力(两个以上相继发生)两类。
3)破坏性压力:又称极端压力,如战争、地震、空难等。
★强大的自然灾害后的心理的反应,近似于PTSD,被称为灾难征候群(分惊吓期有、恢复期、康复期三个阶段)。
★塞利把适应压力的过程分警觉阶段、搏斗阶段、衰竭阶段三个阶段,统称“一般适应征候群”。
29、急性应激障碍:遭受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意识障碍突出,病程数小时至数天。
30、“创伤后应激障碍”从创伤到发病间的潜伏期可从数周到数月不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指患者在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后延迟出现、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病程呈波动性,多数可恢复,少数可转为慢性,超过数年,最后转变为持久的人格改变。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主要表现为:
1)闪回”(闯入性重现):创伤性的体验反复重现;
2)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
3)回避:在麻木感和情绪迟钝的持续背景下,发生与他人疏远、对周围环境漠无反应、快感缺失、回避易联想起创伤经历的活动和情境;
4)警觉性增高:植物神经过度兴奋,伴有过度警觉、失眠;
5)焦虑/抑郁:可有自杀观念。
31、适应障碍:1个月起病,病程不超6个月
重大生活改变或应激生活事件的适应期,出现主观痛苦和情绪紊乱状态,影响社会生活和行为表现。
(年下半年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学习开始,详情请回复心师+姓名+电话)。
会爱,您身边的私人心理顾问
会爱公众
转载请注明:http://www.evwmh.com/zlsd/11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