瘀血,是中医学特有的病理学说,活血祛瘀是治疗瘀血证的一种独特疗法。
瘀血的形成可由多种内外致病因素,如忧思郁怒、感受(寒、热)外邪、出血、外伤等,影响血液正常循经运行,壅塞阻滞于脉道之中,或离经溢出于脉道之外,停积留着为瘀,以致血液的形质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成为一种有害的物质。
它既是某些病因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多种病证的病理因素。在临床上涉及的范围甚为广泛,不论任何疾病,或是在病的某一阶段,凡是反映“瘀血”这一共同的病理特征。
或兼有“瘀血”症状,如瘀痛、青紫瘀斑、癥积肿块、瘀热、舌有青紫斑点、脉涩结沉迟,或出血、精神神志和感觉运动异常而有瘀象者,都可按照异病同治的原则,采用(或佐用)活血祛瘀法。
同一血瘀证,由于病情有轻重缓急的不同,致病因素多端,标本邪正虚实有别,脏腑病位不一,症状特点各异,或为主症,或仅为兼夹症,或因病的不同等,而使临床反应又有各自的特殊性。
为此,在活血祛瘀这一大法的基础上,还当分别处理。如病情轻者,当予缓消,采用活血、消瘀、化瘀、散瘀之品;病情重者,当予急攻,采用破血、通瘀、逐(下)瘀之品;因邪实而致的血瘀,当祛邪以化瘀;若正虚血瘀,则应扶正以祛瘀。
依此准则,选方用药自可恰如其分。另外,应辨别脏腑病位,掌握主症特点和病的特殊性,采取相应的各种具体祛瘀法,才能加强治疗的针对性,提高疗效,充分发挥辨证施治的特长。
瘀血的成因虽多,但概要而言,其病理因素不外邪实与正虚两个方面,实者为寒热二邪之侵扰,虚者为阳气与阴血的不足,以致气血运行失调,滞而为瘀。从现象看虽属有形的实邪,而其本质又可有正虚的一面,虚实往往相错为患,同时在疾病发展演变过程中,常有消长转化,临证必须予以考虑。
1理气祛瘀法
气之与血,本属一体,同源互根,相依为用,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塞则血凝,血瘀气亦滞,若病邪干扰机体的气血功能,则可致气病及血,由气滞而致血瘀,或血瘀以致气滞。
主要用于气滞与血瘀并见的气滞血瘀证,且为治疗一切瘀血(实)证最重要的基础大法。
其临床特点常合并气机郁结的一类证候,表现为多种痛证,如心胸胁肋脘腹等处闷痛、胀痛、刺痛或绞痛,腹满,或肋下腹中触及癥块但其质尚软而不坚,性情抑郁或善怒,目青,舌质隐青,脉涩或弦迟。
多见于消化系统、精神神经系统、某些心血管病及妇科疾患,如慢性肝炎及胆囊炎、溃疡病、肠粘连、神经官能症、冠心病、心绞痛、痛经、闭经、附件炎等。
血府逐瘀汤(柴胡、枳壳、甘草、赤芍、当归、生地、川芎、桃仁、红花、桔梗、牛膝)加减。药如柴胡、香附、木香、陈皮、乌药、玫瑰花、檀香、沉香、旋覆花、青皮、枳壳,及川芎、广郁金、玄胡索、片姜黄、红花等,重者可合入莪术、三棱。
治疗气滞血瘀证,应根据活血必先理气,气行则血行的原理,采用理气法。分别轻重,选用调气、行气、破气药;按其脏腑病位,选用疏肝气、理脾(胃)气、降肺气等药。在用活血药时,需着重选“血中之气药”,重者可予破血行气之品。同时还当针对病情,治气治血有所侧重。
2散寒(温经)祛瘀法
血遇寒则凝,得热则行,若寒邪外侵,或阴寒内盛,抑遏人体的阳气,气血运行涩滞,寒邪与血相结,可致寒瘀痹阻而为病。
主要用于寒凝与血瘀并见的寒凝血瘀证,其临床特点为合并有寒凝气滞的一类证候,表现寒性冷痛,如脘腹及肢体冷痛、四肢不温、青紫麻木、遇冷为甚、面青、舌质青紫、脉沉迟细涩。多见于溃疡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病、风湿性关节炎、痛经、冻伤等。
当归四逆汤(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甘草、通草、大枣)和愈痛散(五灵脂、元胡、莪术、高良姜、当归)加减。药如桂枝、细辛、干姜、乌头、吴萸、小茴香、当归、川芎、红花、桃仁、片姜黄、五灵脂、乳香等。
治疗寒凝血瘀证,应选用偏于辛温的祛瘀类药,以加强行瘀通脉,散寒止痛的功能。若与阳气虚衰有关者,应温且补,与补阳祛瘀法互参。
3清热(凉血)祛瘀法
一般而言,血遇寒则凝,得热则行,但另一方面,又有“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的双重特性。如热郁于血,热与血结;或因血热妄行,出血之后,离经之血,留滞体内,均可成为瘀血。
主要用于血热与血瘀并见的热郁血瘀证,其临床特点表现为瘀热在里的一类证候,如身热、烦躁、谵语如狂、小腹硬满、肌肤斑疹色泽深紫、或吐衄下血、或瘀热发黄、口干燥、渴不多饮、舌质深红、苔黄、脉沉实。
多见于热性病过程中,邪入血分及“蓄血”证而影响神志或血液系统病变,如某些急性全身感染性疾病、败血症、出血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出血性紫癜、红斑狼疮等。
犀角地黄汤(犀角、生地、丹皮、赤芍)和桃核承气汤(桃仁、大黄、桂枝、芒硝、甘草)加减。药如水牛角、赤芍、丹皮、生地、紫草、黑山栀、桃仁、大黄、广郁金、大青叶。
在用本法时,应注意选择具有清热凉血与活血化瘀双重作用的药物。内无结瘀者清之即可,宗叶天士“入血直须凉血、散血”之意;内有蓄瘀者,则当下其瘀热;若瘀热动血、出血,又当加用凉血祛瘀止血之品。
4补阳祛瘀法
血属阴类,非阳不运,气为阳化,气行血行。若阳虚火衰,不能运行血液,使其循经而行,寒自内生,则血凝为瘀。
用于阳虚与血瘀并见的阳虚血瘀证,其临床特点为合并有阳虚的虚寒证候,甚者可见厥脱,如心胸猝痛或绞痛、气短气喘、心慌心悸、怕冷肢凉、汗出肤冷,或神志不清、面色暗紫、唇青、面浮肢肿、舌体胖大、质淡呈青蓝色、脉沉迟或歇止。多见于心肺病变及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如肺源性心脏病、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冠心病、心绞痛、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急救回阳汤(党参、附子、干姜、白术、甘草、桃仁、红花)加减。药如制附子、肉桂、干姜、人参(党参)、炙甘草、当归、桃仁、红花、川芎、丹参、葱白。肾阳虚配鹿角、补骨脂、骨碎补等。
阳虚阴寒内盛所致的血瘀,必兼气虚之候,治疗当助阳消阴与益气通脉之药配合而用。一般而言,心肺阳虚的血瘀,病情多急,可见喘悸厥脱之变;肾阳不振的血瘀,则多见于慢性久病。
5益气祛瘀法
气帅血行,气旺则血自循经,气虚则血滞为瘀,在本虚的基础上,形成标实;另一方面,因血为气母,若瘀血病久,血不生气,亦可导致气虚的后果。
用于气虚与血瘀并见的气虚血瘀证,其临床特点表现为气虚络瘀的一类证候,如手足弛缓痿软不用、肢体麻木或面足虚浮、舌痿、质淡紫、脉细软无力。多见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痿证等。
补阳还五汤(黄芪、归尾、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加减。药如黄芪、人参(须)、当归(须)、桃仁、红花、川芎、山甲等。
对于本法的应用,一般当以补气为主,活血化瘀为辅,寓通于补,使气足而血行,故黄芪用量须重,临床可依此原则,结合病情与体质情况,决定治法的主次和用药剂量。
“气虚血瘀”一般多泛指气虚络瘀证,但涉及的脏腑之气实非一端。如心气虚,血脉运行不利,心络瘀阻,可见暴痛、厥脱;肺气虚不能治理调节血液运行,可见喘满;脾胃中虚气滞,可致久痛入络。凡此俱当结合病位处理。
6养血祛瘀法
血是脉道中流动的液体,盈则畅,亏则迟,如体弱血少,或出血之后,脉络不充,营血虚滞,则可凝而成瘀。
主要用于血虚与血瘀并见的血虚血瘀证,其临床特点为合并有贫血的证候,如面色萎黄、头晕、心慌、肢麻、肌肤斑疹青紫淡红、妇女月经色暗量少或闭经、舌质淡红、脉细。可见于各种原因的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当归、芍药、地黄、川芎)加味。药如当归、芍药、川芎、地黄、鸡血藤、丹参、桃仁、红花。
在应用本法时,所选之活血药不能过猛,宜和血而不宜破血,用量亦宜审慎,不能希求大剂速效,应与养血药两相协调而达到“瘀祛新生”的目的。
7滋阴祛瘀法
血属阴类,若血虚日久,营阴耗损,津亏不能载血以运行,或瘀血在内,郁而化热,灼伤阴血,阴虚内热,均可致干血瘀结为患。
主要用于阴虚与血瘀并见的阴虚血瘀证,其临床特点为干血内结而合并有阴虚内热的表现,如久病不愈、形体消瘦、肌肤甲错、面色及两目暗黑、心烦、潮热、骨蒸、妇女月经不潮、或腹有癥块、口干、舌质红、脉细涩。可见于结核病、某些血液病、慢性肝炎、肝硬化、红斑狼疮等。
活血润燥生津汤(当归、白芍、地黄、天冬、麦冬、瓜蒌、桃仁、红花)加减,同时可另服大黄蟅虫丸。药如当归、赤芍、丹参、生地、熟地、旱莲草、鳖甲、桃仁、蟅虫、虻虫。
阴虚血瘀证,多属慢性久病,邪正虚实明显对立,治疗非纯攻纯补所能取效,可采取汤丸并进。汤方濡养而兼行,丸剂缓攻以求效,这是比较稳妥的上策,如干血瘀结较重,而体质尚任攻消者,亦可先攻后补,选用大黄蟅虫丸缓中补虚,祛瘀生新。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您看此文用分秒,转发只需1秒呦~-
张氏零力度(无痛)正骨疗法山西太原开班
穴位埋线减肥美容
全息眼针疗法治疗眼科疾病山西太原开班
报名咨询电话/传真:咨询
报名邮箱:
qq.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权威的医院白癜风哪家医院治疗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evwmh.com/yyzn/9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