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骨感染的影像病理学对照壹


肌肉骨骼系统感染在临床上很常见,其致病菌难以检测,但影像学检查能显示感染引起的机保变化。机体对感染的反应方式有限,主要是限制感染。然而影像学表现多样,反映机体的抵抗力和致病菌的毒力之间不断变化的动态平衡,只有了解疾病的动态变化过程,才能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结果合理地应用影像学检查方法。深入理解肌肉骨骼系统感染不同时期的病理学改变,才能很好解释获得的大量影像学信息,从而作出准确诊断,及时制订有效的治疗方案,防止发育成熟和正在发育的骨骼系统受到破坏。本次重点阐述骨感染的发病机制和影像学-病理学对照,解释不同影像学检查技术对鉴别或发现感染及其类似病变的价值。

一、病理生理学

年Nelaton首先提出“骨髓炎”,是指骨和骨髓的感染,多为化脓菌感染。骨髓炎通常为细菌感染引起,但致病菌也可为真菌、寄生虫和病毒。动物研究表明,骨骼对感染具有先天的抵抗力,只有细菌大量入侵、创伤或体内有异物时才容易发生骨感染。骨髓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菌通过表达受体(黏附素)与骨基质(纤维连接蛋白、层粘连蛋白、胶原和骨睡液酸糖蛋白)和软骨成分结合附着于骨骼。金黄色葡萄球菌也能产生纤维连接素结合蛋白,从而黏附于骨骼外科手术的置入物上。

虽然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是所有年龄骨髓炎的最常见病因,但有些特殊情况下其他致病菌也能引起骨髓炎。B组链球菌、大肠埃希菌、流感嗜血菌是新生儿和婴儿骨髓炎的常见致病菌。革兰阴性菌是成年人骨髓炎的常见致病菌,尤其静脉吸毒者。软组织感染引起邻近部位的骨髓炎通常为多种致病菌;术前应用抗生素治疗的患者,术后发生骨髓炎通常由表皮葡萄球菌引起。

骨和关节感染有4种主要途径,包括血行播散、邻近结构感染播散、直接种植和术后感染。

骨骼的血管解剖对骨髓炎的发病机制有重要作用,骨的供血血管随年龄而变化,导致骨髓炎有不同的影像学和病理学表现。骨的血供有3种类型,婴儿干骺端的血管穿过骺板供应骨骺,但1岁骺板未闭合的儿童,干骺端和骨骺的血供不同,骺板闭合后干骺端的血管能够重建供应骨骺。因此,婴儿和成年人的干骺端感染能扩展至骨骺,引起骺板破坏,骺板可阻止感染进一步扩展,化脓性关节炎也可破坏骺板。

骨髓炎依据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组织学上急性期主要表现为多形性白细胞浸润;慢性期主要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菌血症细菌侵入干骺端血管,发生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好发于儿童,多位于膝关节附近,健康成年人相对少见,但可发生于免疫力低下或静脉吸毒者。干骺端是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好发部位,尤其是膝关节的干骺端,可能与儿童膝关节骨骼生长快,受外伤机会较多有关。骨髓炎的好发部位通常血流减慢,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降低,有利于细菌繁殖。

发生骨感染出现急性炎症反应,表现为血管充血、水肿和多形核细胞浸润。炎性渗出物导致无膨胀性的骨内压升高,血管沟受压引起广泛的骨坏死,细菌、多形核细胞和死亡组织释放的酶也导致局部骨髓或皮质坏死。炎性渗出物透过哈弗管网和福耳克曼管网至远侧干骺端薄层的皮质,皮质形成脓肿抬高骨膜,使外层皮质的血供中断,脓液可透过骨膜渗入邻近的软组织,形成单发或多发脓肿。骨膜抬高引起骨膜下化骨,起源于骨膜的形成层(内层)。骨膜下形成的新骨称为包壳,部分或全部包绕感染骨。婴儿和儿童骨膜疏松,容易剥离,因此骨膜明显抬高,形成大量的包壳。

婴儿由于骨膜疏松,发现软组织水肿和脓肿通常早于骨异常改变;而成年人的骨膜与下方的皮质连接紧密,骨膜反应出现较晚,所以很少见骨膜下脓肿和骨包壳形成。干骺端和骨膜的血供受阻可导致广泛皮质坏死,严重患者可形成死骨。死骨为失去血供的死亡骨,其内有潜在的隐匿性致病菌。死骨没有血供,但仍含矿物质,X线片上表现为高密度影,而有血供的骨由于感染引起骨质疏松,表现为低密度。由于抗生素不能渗入至无血供的死骨对死骨内的细菌无效,致病菌可潜伏数年,因此临床有效的治疗需要发现并去除死骨。死骨内的细菌多年后可再发作,并形成脓肿,通过骨包壳的缺损排出形成痿管(下图)。软组织内可形成脓肿或与皮肤相通,通过慢性窦道排出死骨。慢性骨髓炎迁延可引起骨萎缩和病理性骨折,使骨质脆弱。

适当治疗后病变开始愈合,骨髓腔的肉芽组织逐渐被纤维和脂肪组织取代,脓肿转变为囊腔。

二、影像学表现

(一)磁共振成像(MRI)

骨感染病灶T1WI上表现为低信号,T2WI和短期反转恢复脉冲序列(STIR)上表现为高信号。骨感染早期就能发现异常,为病变的充血、水肿和炎性细胞反应,而早期X线片检查通常为阴性,只有60%的骨小梁破坏后才能显示异常。

MRI是诊断骨髓感染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因为它能准确显示感染范围,以及骨坏死大小、软组织脓肿和窦道。MRI能评价骨皮质和死骨,但对于细微的异常改变,CT检查优于MRI。T2WI、STIR和增强扫描上正常骨皮质表现为无信号,而皮质病变表现为高信号。骨皮质破坏后常发生骨质疏松,随后导致骨膜抬高、骨膜炎和软组织受累。T2WI上皮质和骨膜下可见高信号,为感染物质、未矿化的细胞性骨膜反应和骨膜抬高(葱皮样表现),MRI显示骨膜受累优于X线片。T2WI上矿化的骨膜反应为实性或层状的无信号区,而未矿化的细胞性骨膜层为高信号。

与三相骨扫描比较,MRI脂肪抑制增强检查可提高骨髓炎诊断的敏感性(88%)和特异性(93%),特异性高于MRI平扫,尤其对慢性骨髓炎手术后和神经性关节病等病例。

(二)放射性核素显像

99mTc-MDP(亚甲基二磷酸盐)和99mTc-HMDP(羟亚甲基二磷酸盐)骨扫描对检测骨髓炎很敏感,通常使用三相骨扫描,包括血流相、血池相和延迟相。骨髓炎3个时相都表现为摄取增加,反映充血和骨转换增加,但骨扫描异常没有特异性,骨折、治疗后骨髓炎和糖尿病神经性关节病也可有相同表现。病变有脓液、侵袭性强、血供严重破坏时,可见摄取减少的冷区。

放射性核素显像分辨率低,无法准确显示病变,SPECT扫描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骨扫描仍是骨髓炎患者重要影像学检查,骨扫描阴性可排除骨髓炎,其敏感性90%,儿童和老年患者敏感性较低。

骨扫描的特异性很低,In标记白细胞闪烁显像有助于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对检查慢性骨髓炎和糖尿病足骨髓炎有重要作用。

PET(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的初步研究提示对诊断骨感染有很大潜力,有助于和其他病变进行鉴别诊断。FDG(氟脱氧葡萄糖)是PET常用的显像剂,为葡萄糖类似物,聚集在炎症区,与糖酵解增加有关。与骨扫描不同,PET检查快速且分辨率高,能多方位成像。

DeWinter等的研究发现,FDGPET诊断骨胳肌感染准确性为94%,而骨扫描联合白细胞闪烁显像的准确性仅81%。PET能鉴别中轴骨的造血区和感染灶,目前其他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均难以分辨。Guhlmann等报道PET诊断慢性骨髓炎敏感性为%,特异性为92%。

(三)计算机体层摄影(CT)

CT对诊断骨髓炎有重要价值,能准确发现病灶内的死骨、钙化和气体以及骨皮质破坏。CT最早表现是发现骨髓内的气体,由于骨髓水肿呈高密度,髓内气体显示清晰。CT能显示慢性骨髓炎的死骨,而X线片上由于周围高密度骨质硬化而难以显示。

随着多排螺旋CT和多平面重建的发展和应用,CT对不规则骨和关节感染有重要价值,如胸锁关节、骨盆和脊柱,对指导穿刺抽吸或活检尤为重要。

然而,CT检查的限制为不能准确鉴别脓液反应性肉芽组织、水肿和纤维化。

(四)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价格低廉,普及性广,没有电离辐射,可用来检测骨和软组织感染,尤其是软组织脓肿和关节积液。临床诊断不明的患者,超声检查有助于评价疼痛或肿胀的软组织病因,如蜂窝织炎、血栓性静脉炎、滑囊炎、血肿、腱鞘炎或皮下脓肿。超声检查骨髓炎最早期的改变是深部软组织肿胀,邻近感染骨的骨膜反应。临床骨髓炎的患者,超声检查显示儿童表现为骨膜下积液,成年人为邻近感染骨的软组织脓肿。

超声可以和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联合应用诊断骨髓炎,能实时引导渗出物或脓肿的穿刺抽吸或活检。









































皮肤病医院哪家最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一次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evwmh.com/yyzn/605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