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www.xftobacco.com/m/今天一大早,不少市民都感觉到凉嗖嗖的,7点多,市民吴先生发现手机天气预报上的实时温度为0℃,体感温度为-1℃。今天上午记者从市气象台获悉,受强冷空气影响,今天早晨我市多低最低气温突破历史记录。统计区域自动站最低气温资料,全市多个自动站中,共有个站最低气温低于0摄氏度。主要分布在德化、永春、安溪、南安、洛江区。其中九仙山、安溪、市区三个站点突破历史极端最低气温,均为建站60年左右以来最低气温。今天早晨市区最低气温为-0.6摄氏度,突破历史极端最低气温,据了解,此前市区最低温为年12月的0.9摄氏度。安溪最低气温-1.2摄氏度,也是突破历史极端最低气温,此前历史极端最低气温为年1月17日的-0.9摄氏度。
而记者从德化九仙山气象站获悉,今天凌晨5时08分九仙山室外温度为-15.6℃,打破纪录,之前九仙山极端最低气温是-13.6℃,出现于年12月22日,那也曾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泉州最冷的一天。
晋江0.1摄氏度平了历史极端最低气温。
鲤城区的刘先生表示自己家厨房的净水器被冻坏了,厨房和客厅积满了水。他表示自己知道今天温度会很低,还特地开了电暖器取暖,没想到才用了三年多的净水器居然冻爆了。
市民王先生表示,他实际感受到的温度和气象部门预报的温度相比,好像要低一些,这是为什么呢?气象专家解释,气象台测出的“气温”并不是任意环境下的温度,也不是大家的体感温度。而是观象台百叶箱里的温度,因此比阳光直晒下的温度确实要偏低一些。它代表着指在野外空气流通、不受太阳直射下测得的空气温度,一般是高于地面1.5米的百叶箱内的温度。
那么,气象部门的数据是怎样监测出来的呢?气象专家介绍,按照世界气象组织规定,气象部门发布的温度是百叶箱中温度计所测量的温度。百叶箱须设在草坪上,离地面1.5米,周围较开阔,无高大建筑、树木等阻挡风或遮挡阳光,而且对草坪上草的高度也有一定要求,因此每隔一段时间都必须修剪草坪上的草,这样测出的温度可以排开外界因素影响,比较准确。在同一座城市内,百叶箱和水泥路、柏油路上的温度不一样。在阳光强烈的情况下,水泥路、柏油路1.5米高度上的温度,比百叶箱里测得的温度可能会高。据了解,我市的百叶箱设置在大坪山上。
所谓体感温度,是每个人和外界空气接触后感觉到的温度,体感温度不仅与气温有关,还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一方面,每个人所处的客观环境不一样,处在室内还是室外,公园里还是水泥路上,处在通风还是密闭的环境里,对温度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
另一方面,体感温度和湿度、风力大小以及气压等有关,在一个通风条件差、湿度大的地方,即使温度不是很高,人也会觉得闷热;反之,如果在通风条件好、湿度不大的地方,气温高一些也不一定会觉得热。
同时,每个人的体质不同也会导致体感温度不一样,有的人怕热,有的人耐热。另外,穿的衣服颜色不同,体感温度也会不一样,例如穿的服装是白色或黑色,在阳光照射下,感觉会不一样;所进行的活动不一样,温度感觉也不一样;体感温度甚至跟个人的心情也有关。
我市多地结冰
南安石井,放在屋顶上的水结成冰(伍先生摄)
惠安县城,池塘的水成薄冰(陈先生摄)
(晋江安海早上结冰)
惠安笔架山路面和山体结冰。
今日九仙山上的日出
清晨6时54分,太阳缓缓升起,前几日结成的雨凇、雾凇及积雪,在阳光的普照及风力作用下,逐渐融化……阳春白雪的美景,昙花一现。
都说是暖冬为何气温这么低
本报讯(记者张晓明郑意凡)“泉州对不起,当初我不应该嘲笑你第N次入冬失败……”上周,“霸王级寒潮”让全国多地都冷出了新高度,也让泉州人看到了多年罕见的雪花,结结实实体会了一把“速冻”的感觉,有网友翻出之前的朋友圈,如此调侃。也有不少人疑惑:专家说好的暖冬去了哪里?
霸王寒潮前阳光很无力
泉州气象台昨日11时发布,随着“霸王级”寒潮大军的抵达,全市迎来了真正刺骨的凛冽寒意。强冷空气击溃了暖湿气流并全面掌控我市,预计今日天气由阴冷转为晴冷,久违的阳光将会露出笑脸,但在霸王寒潮面前,阳光也是很无力的,气温继续顺杆儿下滑。
昨日市区最低温度只有1℃,最高8℃。有市民猜测,该温度可能是历史最低值。气象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近10年的数据中,历史同期崇武最低3.3℃,晋江2.6℃,南安1.3℃,安溪0.6℃,永春-0.8℃,德化-3.3℃。昨日,崇武最低1℃,晋江1℃,南安0℃,安溪0℃,永春-2℃,德化-4℃。两组数据对比,显然昨日全市的气温是近10年来最低的气温。放眼年以来1月历史极端最低气温,德化最低气温出现在年的-4.7℃,永春为年的-1℃,安溪为年的0℃,南安为年的0.9℃,晋江为年的0.8℃,崇武为年的-0.3℃。
是否暖冬应纵观整个冬天
据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的消息,暖冬既有从头暖到尾的,也有先冷后暖的,更有目前这种上蹿下跳、暴涨暴跌式的暖冬。去年12月时,我国气温分布图上一片暖色。到了今年1月,南方地区一开始还很暖,江南不少地方最高气温超过20℃,数九寒天都如同初春。但随后冷空气以来,气温立刻大跳水,在许多人认为已经见底时,又是一轮暴跌。
所以,暖冬不是看一两天的冷暖,而是一个冬天的整体表现。不仅体现在时间上的平均,也是空间平均的结果。在气象学定义中,包括了当年12月到来年2月这3个月总体的冷暖平均情况。而且要暖出一定水平,标准不止一个,相对简明的标准是,这3个月,全国总体平均气温要偏高0.5℃以上。
暖空气可能笑到最后
据国家气候中心极端事件监测显示,从本月22日到24日,受强冷空气影响,全国站发生极端低温事件,涉及28个省(市、区)。其中24个县(市)最低气温跌破历史极值。那么今年还会是暖冬吗?最新数据显示,从去年12月1日到今年1月17日,全国大部分偏暖。本周则出现寒潮,但恐怕寒潮过后,这两个月全国总体依然略偏暖。如果2月的冷空气不给力,那么最后还是暖空气会笑到最后。
为什么你会感觉“冻得脸疼”?
提问:早上走出门来脸都冻疼了……为什么会有冻得脸疼的感觉?
瘦驼回答:
冻得脸疼说明还不真冷。如果冻到觉得全身燥热那才是真冷——据说在失温症的最后阶段,由于人体的体温调节机制已经崩溃,很多快冻死的人会用最后一点力气把衣服脱光(法医学名词叫“反常脱衣”)。
疼痛是人体最有效的警告信号,连失个恋都会心疼不是,其实大部分并不会真疼(持续性或者短暂但强烈的胸前区疼痛要去看医生)。
什么让你感受到温度
人类和大部分哺乳动物的皮肤粘膜表面遍布一类叫瞬时感受电位器(TRP)通道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会对某些刺激信号产生反应,引起钙离子流动产生“动作电位”,也就是神经冲动。这些刺激信号包括触摸打击这些机械刺激,也有冷热之类的温度刺激,还有一些特别的化学物质也会触发它们的动作。
比如研究比较充分的TRPV1蛋白,>43℃、pH值<5.9的酸和辣椒素类物质都可以让它活化,产生痛觉刺激。所以,不管是高温、酸蚀还是蹭上了辣椒,我们的感觉都是火辣辣的。把小鼠的TRPV1基因敲除掉,它果然就会不怕热也不怕辣了。
冷和热,真的是两种感觉!
而低温感受器的研究进展要慢得多,直到年,第一个低温感受TRP——TRPM8才被研究人员克隆出来,10℃-30℃的低温(相比正常体温)和薄荷醇都是它的活化信号。由于TRPM8在面部三叉神经里表达特别丰富,所以薄荷醇作用在口鼻部才会让人觉得特别清新,牙膏、漱口水、口香糖,那些清新都是假象啦。
人的膀胱里也有TRPM8,灌入冷水会诱发膀胱的强烈收缩,所谓冷尿了。但是TRPM8似乎还不足以让人感觉到冷的强刺激。有一个在响尾蛇颊窝(它的热感受器)里发现的TRPA1蛋白似乎可以对低于10℃的温度敏感,但是这个蛋白在小鼠和人体上的研究还很少。
人的膀胱里也有TRPM8,灌入冷水会诱发膀胱的强烈收缩,所谓冷尿了。
另外一类钠离子通道蛋白Nav1.8,似乎也在冻得疼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Nav系列在痛觉感受神经元上分布广泛,在低温状态下,平时不显山露水的Nav1.8活性会大大增强,让神经产生痛觉信号。
果然,被德国生理学家PeterReeh敲掉Nav1.8的小鼠就可以安静的待在冰块上了,换普通老鼠早就逃走了。图片?ClemensForster
这些都是机理上的探索,那身体为什么要演化出这些机制来感受低温呢?很显然,冷对身体的打击是很无情的,特别是对我们恒温动物。我们的机体其实很脆弱,细胞合适的工作温度区间很狭窄,上下浮动那么几个摄氏度就会崩溃,以人类正常体温37℃来算,地球上低温比高温可怕得多。
御寒模式:冻伤是丢卒保车
当皮肤感受到低温,身体就会启动御寒模式。KojimaC等人发现当受试者被置于12℃的低温时,虽然ta运动后与食欲相关的激素变化跟在36℃~24℃时并无什么不同,但是食欲却明显好得多。多吃,才能有更多能量供应产生温度,多余转换成脂肪也有助于保温。低温还会让立毛肌收缩,如果我们还有很多体毛的话这也会很有用。再冷,骨骼肌会产生不能控制的收缩,也就是打冷战,靠这种方式额外产生点热量。
但是如果核心温度持续下降,身体就会想办法“节流”,那些散热量大,但是关掉又不会马上死的组织会首先被“裁员”。这些组织一般是四肢的远心端和头面部的皮肤。这时候,冻伤就出现了。
根据程度不同,冻伤分为四度。
一度冻伤只会让人感觉到皮肤痒痛红肿,一般不会造成永久性伤害。
二度冻伤表皮组织会受损,皮肤青紫,可能会起水泡,愈合后会有疤痕,局部可能丧失温度感受能力。
三、四度冻伤波及深部的肌肉、骨骼和神经,会让组织完全坏死。
二三度冻伤什么样?大概就下图这样的。
此处应有预警
再严重就是下图这样的了:英国登山家NigelVardy年在尼泊尔遭遇山难,大难不死,但是丢掉了十根手指、十根脚趾、整个鼻子和一块脸颊。
图片来自dailystar
冻伤的发生除了跟气温,还跟湿度(潮湿的鞋袜可以让士兵在零上十几度的天气里冻掉双脚)、糖尿病(血管病变)、吸烟、酗酒和服用某些药物有关。相比较来说,面部在冻伤发生时比手指脚趾受到的损伤要小一些(啊,那些手脚冰冷的天使们)。我小时候教室里没有暖气,小伙伴们冻疮生的最厉害的是脚趾手指,耳朵稍上也常有。
现在,对于大部分在社交网络里呼喊冻得脸疼的朋友来说,真正的冻伤已经很罕见了,大部分的手脚在被“冻透”之前已经找到了温暖的环境。但是面部缺少遮挡,直面寒风,所以会感觉特别深刻吧。
另外还有一种真正冻得脸疼的,前面提到了TRPM8在三叉神经里表达特别丰富,如果患有三叉神经痛,面部的冷刺激可能会让你痛不欲生……
图:电影《斯大林格勒战役》
一个AI
一个月前是谁嘚瑟“第N次入冬失败”来着?现在风给了你回答:好热?呵呵,脸疼不?我就问你脸疼不?!
小编提醒,挨过今晨就解冻了。明天气温开始回升了,但之后是一直是雨天了,好好享受今天的阳光吧。
世气组织专家解开“忽冷忽热”之谜
今冬,不仅全国许多地方在“速冻”,北美、欧洲的局部地区也进入极冷模式。但就在1个多月前,全球领导人和科学家还在法国巴黎谈气候变化。这种切肤之冷正在对冲人们这些年刚刚有所认识的全球变暖理论。
学界对这种“冷”、“暖”之间的关联进行了大量研究。虽然一些学说抛出地球即将进入“迷你冰期”等概念,但主流观点仍然认为,全球气候变化与这些年多地出现的极端天气和灾害天气相关联。寒风、冰雪与星球变热之间有着某种因果关系。
世界气象组织天气与减灾服务司司长、气象专家汤绪为您解开地球“忽冷忽热”之谜。
汤绪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对全球变暖趋势和局部极冷现象进行解释。
从原理上说,在气象学中有一个正态分布理论,简单地说,具有稳定状态的物质应当是呈正态分布的,发生小概率事件的频率低。但是,当人类活动影响地球气候之后,正态分布发生变化。无论是整体位相平移的变化,还是振幅的变化,都会使小概率事件发生的频率增高。全球变暖使地球原有的气候分布、形态发生了变化,原有的小概率事件或者说极端事件趋于频繁。
如果从大气物理的角度来解释,需要提到两个概念。一个是极地漩涡,一个是高空急流。
极地漩涡是一种持续并大规模存在的寒冷气旋,介于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中部。地球南北两极的地磁将来自宇宙的冷气阻挡在地球之外,但也同时使南北两个地极上空形成极地漩涡。汤绪说,原先始终存在于两极的极地漩涡相对稳定,呈大块出现,但全球变暖之后,由原有的稳定转趋活跃,有可能出现小涡旋,北极极地漩涡产生的小涡旋往南偏移,就会造成某一个区域被“速冻”。
高空急流是东西走向围绕地球的强而窄的高速气流带,存在于对流层顶和平流层。高空急流受北极和中纬度地区之间的温差推动,由西向东环流,温差越大速度越快,气流路径会越趋于直线,相反温差越小气流速度会越慢,路线则会呈现波浪形。北极一旦升温,会使北极和中纬度地区的温差减小,高空急流的波浪就会变大,振幅两端波及的区域就容易出现极端天气。
汤绪说,极地漩涡和高空急流的变化都表明了大气更不稳定了,原来存在于某一个地区、相对稳定、保持规律的状态被打破,从而使原本有规律的季节性天气出现异常。
这几年,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促使科学界更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evwmh.com/yyzn/11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