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超声嗜酸性筋膜炎Eosinop


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28岁,因进行性的皮肤紧缩及关节活动受限11个月就诊,以前臂及小腿中下段受累为主,受累肢体发病前有无痛性肿胀,而手指和脚趾未累及。无全身症状。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白细胞:11.×10^9/L,嗜酸性粒细胞52%,绝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6.×10^9/L(参考值:嗜酸性粒细胞:0.5-5%,绝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0.-0.×10^9/L),C反应蛋白增多,丙种球蛋白增多。甲襞镜未见异常改变。无指端溃疡、吞咽困难、食道反流、肺动脉高压。抗核抗体(ANA)(+),抗Scl-70抗体及抗着丝点抗体(—)。

随后,使用18MHz高频线阵探头进行超声检查,显示双侧下肢受累部位筋膜层增厚,回声改变,浅方皮下脂肪层结构紊乱,回声增强。

图1:右小腿长轴切面显示:筋膜层增厚,0.25cm(双箭头所示),其浅方脂肪层回声增强,结构紊乱。

图2:左小腿长轴切面超声表现同右小腿,筋膜层增厚,0.25cm(双箭头所示)。ThickenedFascia:增厚筋膜。

图3:正常对照组:筋膜层厚0.12cm(双箭头所示),其浅方脂肪层结构清晰,呈中-低回声。

下肢MRI显示筋膜增厚,且信号增高,与超声结果一致。

图4:增强MRI的T1WI显示:双侧下肢筋膜层增厚,强化(箭头所示)。

最后,病理结果回报:嗜酸性筋膜炎。临床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

病例讨论:

嗜酸性筋膜炎(EosinophilicFasciitis,EF),又称伴嗜酸粒细胞增多性弥漫性筋膜炎,少见,是一种以深筋膜弥漫性肿胀和硬化为特点的疾病,病因尚不明确。EF最早于年舒尔曼(Schulman)报道,故又称Schulman综合征。有学者认为EF属于硬皮病的一个类型,介于局限性硬皮病与系统性硬皮病之间,部分患者随病程进展,可转化为系统性硬皮病;也有学者认为EF不属于硬皮病,为一种独立疾病。

EF的发病年龄多为20-60岁,好发于青壮年,男性多见于女性(2:1)。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可诱发EF,好发部位为上肢、下肢。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增厚、紧绷、张力增高,早期可表现为受累肢体红肿、僵硬,伴可凹性水肿,皮肤表面可见橘皮样的皮损凹陷;病情严重时,受累皮肤、皮下组织与其深方的肌、骨紧密相连,活动不能;此外,皮下组织发生纤维化可导致关节挛缩,多见于四肢各大关节,如肘、膝、腕、踝、肩关节。实验室检查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EF的主要表现为胶原增殖、邻近皮下脂肪组织及肌外膜的纤维化。病理显示病变主要在筋膜,受损部位靠近筋膜的脂肪组织小叶间隔有纤维化和炎症细胞,早期病变中有嗜酸细胞的浸润,而表皮组织正常。病理改变主要为累及皮肤和深筋膜广泛炎性浸润、水肿、肥厚、纤维化和硬化;另可见大量单核细胞浸润。

目前认为EF发病可能与免疫异常有关,部分患者可出现高丙种球蛋白血症、循环免疫复合物增多、补体减少、类风湿因子(RF)(+),或伴发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均支持EF为一种自身免疫系统疾病。

小于大夫

=皮肤期待超人们的探索=




转载请注明:http://www.evwmh.com/ysjk/1413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