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杜琪峰执导的“银河20周年回归之作”,《三人行》自上映以来,各种“解读”与“争议”之声不绝于耳。但最受争议的是:警匪作为杜sir及其“银河映像”的创作王牌,经长达20年的发展、转变甚至妥协(内地审查制度的掣肘),是否终究接不到内地市场与观众的“地气”?
非也!杜sir其实一直在借“警匪片”这样一个所谓“港式”的题材,去衔接内地的地气。而这次《三人行》走得更远,因影片背景虽然发生在香港,但内里每一群人都折射当下内地大城市的生存状态。
怎样的“生存状态”?《三人行》中,三大主角其实都有“病”,他们或焦虑、抑郁、歇斯底里,或急躁、紧张、失去判断力,或癫狂、自信却逐渐“自虐”,加上其他人物所流露出各种“极端”情绪,一语概括,他们患上的其实是都!市!病!
一、都市病之“强迫症”
1、患者佟倩(赵薇)
2、症状。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特点为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违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冲动反反复复侵入日常生活。
3、分析。佟倩的人生信条是“我从来不信运气。”所以对手术要求偏执,甘愿险中冒进。但偏偏事与愿违,先前负责的手术都不成功,面对病人的唾骂与否定,她一边因“做好下场手术”医院,另一边却因对专业能力的怀疑陷入焦虑,最终产生双面对抗,令自己卷入警匪的矛盾当中。
挫败、压抑、执着、失控,从为让悍匪做手术主动要其打电话给同伙,再到与警察“联手”企图给悍匪换药,佟倩的被动与做出违背意愿之举,正是源于“强迫症”导致的焦虑与不安全感,代价也正是在医警匪的“三角关系”中分寸尽失,乃至被正邪抓住把柄。
4、总结。当下大城市中,同样存在许多能力过人却摇摆不定的精英群体,他(她)们对自身要求过高,却没能建立良好的“抗压”机制。因此,一旦遭遇持续的否定与挫败,他(她)们往往会更偏执地将希望寄托在“下一次”上,导致强迫所有事为达到自身目的“服务”。
二、都市病之“注意力缺陷障碍”
1、患者陈伟乐(古天乐)
2、症状。难以保持专注力去处理事件,逻辑容易陷入混乱和失控状态,遇上突发情况难以管理愤怒、挫折等负面情绪,最终导致行为、言论和反应失常。
3、分析。陈伟乐的人生信条是“执法,是为了犯法。”但限于“执法者”的身份,他无法明目张胆对悍匪执行“法外正义”,唯有使计谋达到目的。然而面对悍匪的自信与戏弄,其逻辑逐渐失控,言行愈发焦躁,结果从最初用食物袋“套指纹”,变成企图杀死悍匪毁灭证据,失误越来越大。
目的明确却引发过程异常。当陈伟乐向同僚说出“干掉他(悍匪)”时,其“注意力缺陷障碍”已明显恶化,因当时他的逻辑、情绪、行为和言论都已违背了“执法”的本意,几乎沦为“杀人凶手”。
4、总结。当下大城市中,因“注意力缺陷障碍”导致事业受挫的成年人愈发增多。他(她)们在工作上容易走神、不听从指令、失去判断力、组织能力减退,以致做出持续性的错误决策,最终不仅令预设的目的越走越偏,更被人视作不负责任。
三、都市病之“自虐症”
1、患者张礼信(钟汉良)
2、症状
面对巨大的压力环境,以损害自身的方式达到生理与心理兴奋的结果,换言之,人越“惨”,越自信;越自信,越自大,终致一发不可收拾。
3、分析
张礼信的人生信条是“所有事情都在我掌握之中,所以开心。”但他戏弄警察、挑战医生、联络同伙、预谋逃跑的同时,却一直在“自虐”或“被虐”:被医生摁倒、拒绝做手术、遭警察监控、被医警“串谋下毒”、脑伤导致癫痫流鼻血,两者互相影响,正是以自虐达到兴奋度的症状所在。
总之,如此“惨烈”的遭遇配上自信得近乎“癫狂”的反应,不仅看出张礼信最无法无天的一面,更是“自虐症”恶化的典型信号。当然,作为高智商悍匪,张礼信的“自虐”至少让他在多数时间里面对警察与医生,心态依旧“如履平地”。
4、总结
在压力的威胁下,伤害反而能产生“快感”,因而在“自虐”过程中,患者反而能打起精神,引发灵感。总之,“自虐症”在“都市病”中不仅异常,对患者的实际伤害更大于前两者。
四、何来“都市病”?
杜sir在《三人行》中另一接地气之处,正是通过三位主角剖开当下内地大城市普遍存在的“都市病”症状之余,还通过众多配角解析:为何大城市易发“都市病”?
1、X漂。医院病人,如赖床不走的上班族,术前拒妻子离开的中年人,及术后瘫痪企图自杀的青年人等,分别有着依赖科技、渴望亲情、自我消极等“都市病”中的常见症状,背后实质都代表大城市“X漂”群体压力过大,没有方向感的写照。
2、竞争。片中胖警察(林雪)与匪徒(谢天华)医院各处“斗法”,双方时而主动时而被动,但彼此都处于“紧张”的情绪当中。这实质隐射当下大城市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竞争对手”现象,即谁都有可能抓住对方的把柄,也有可能随时被对方牵着走。
总之,杜sir在《三人行》中,正是提炼出当下大城市产生压力的两大“弊病”,通过各种配角的塑造,为“都市病”做出最有力的注脚。
五、谁没“都市病”?
然而,相比过往警匪片的“一黑到底”,这次杜sir在《三人行》中实质多了一分“光明”。原因是,他用一个最“另类”的人物颠覆了“都市病”的现象。
这就是戏中患精神病的钟伯(卢海鹏)。相比赵薇和古天乐多数时间不笑的压抑,或钟汉良笑至癫狂的“自虐”,他才是一剂能治疗“都市病”的良方:时刻保持乐观,以乐天的态度去面对人生挫折,甚至为此引吭高歌。所以,看完全片,观众也都能发现:唯一让人感到轻松,也真正没“病”的角色,始终唯卢海鹏一人,这又何尝不是杜sir为观众指引“打败‘都市病’”的其中一条道路呢?
由上可见,《三人行》正是杜琪峰的“接地气”之作:既编撰出一部符合当下大城市群体心理的“都市病大全”,又在最后一刻为观众找到能够治疗“都市病”的良方。光凭这一点,《三人行》背后的主题意义,就已非“警匪片”所能涵盖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evwmh.com/ysjk/11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