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脆弱》
作者:[美]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我们总是在追求确定性的东西,本能的对不确定的东西,有天然的恐惧。可这个世界本质上就是由不确定性构成的,我们用确定性的思维想去把握不确定性,想让这个世界按照我们的想法运转,但到头来只是徒劳。
因为在不确定和随机性面前,我们的力量总是那么渺小而脆弱,到目前为止,消除随机波动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反脆弱》这本书真是一本好书,虽然中文翻译的不够流畅,很多地方读起来晦涩,但的确是一本很值得读的书。
书中用了很多的例子,去阐述世界是由不确定性组成的,任何事物都可归为三态,即:脆弱、强韧、反脆弱。反脆弱性就是从不确定性中获得收益。正如尼采所说:杀不死我的,只会让我更强大。
很多存在于身边的事情,不是不知道,而是语言无法描述。尤其是对我们影响越大,范围越广的事物,就越难以描述。而一个东西的概念不够具象时,很难进行完整认知和观察。所以,作者塔勒布创造了“反脆弱”一词。从米特拉达梯式解毒法、毒物兴奋效应开始谈反脆弱性,进而推广到生活中的每一个领域。
现代社会的构建,受到“西方哲学”思维的影响,不断追求确定的东西,以此努力去消除不确定性以及任何意外事件。但往往系统构建的越精密,我们应对突如其来的不确定性事件的时候,受到的伤害就越大。即人为干涉越大,系统越脆弱。而在政治、经济领域,这类事件层出不穷,人却不断地在开发各种工具去预测不确定性,但即使是1%的几率,发生时也将是毁灭性的,例如08年的经济危机、印尼海啸、福岛核事件。
我们预测的时候,总是拿过去的事件进行估计、计算,但社会发展的规模越来越大,结构越来越精细,其变量或影响因子越来越多和不可见,所以这也反映出人们忽略了“黑天鹅”发生的概率根本是不可计算的。而人也经常会犯一个错误,那就是把“低概率”等同于“不可能发生”。单纯的考虑概率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必须在考虑概率的时候同时考虑它的收益和损失。因为我们的世界是非线性的,所以风险和收益也并非是线性关系。
我们的身体在很久没运动后,一次跑步腿就会酸疼,适当休息后,跑步的速度和距离都比第一次跑要快要远。这就是我们身体的过度补偿机制,会在预期超越过去的最佳状态过程中不断改善。同样的,适当的饥饿能让肌体发挥潜能,轻微噪音的环境下更能集中注意力,一定的压力和迫切需求下学习反而更有效。“毒物兴奋效应才是常态,缺乏毒物兴奋效应则对我们有害。”
而压力即信息,从压力中能改进整个系统。让创新能真有成效,就要不断去惹上严重但不致命的麻,在不断的受挫中释放能力。其实就是在不断解决问题,在各种压力下,释放了自身的创造力,从而提高了创新的效能。科技的进步也得益于反脆弱性,都是那些具有冒险精神的人自由探索和反复试错中产生。精明源于需要,成功则来自困难。
整个系统的反脆弱性,需要牺牲个体的脆弱性。个体在现实的压力、随机、不确定、混乱的情况下,优胜劣汰,而让大的系统能从中受益进而变得更强大。地方饮食业竞争激烈,每个参观小心经营,但整个行业很健康向上。一些事故灾难,为其他人的总体安全做出了贡献,促进了系统的改进。而我们的自然界正是这方面的大师,生物进化依赖反脆弱性的实现。
不过作者还指出规模越大反而越脆弱,不管是生物还是社会还是经济体系。规模越大,涉及的变量越多,但当遇到冲击的时候,其受到的影响并不是是线性的简单相加,往往会有受到更大的损失或伤害。正如股票市场每天0.1%的波动发生千百次,对股民的影响也远远小于一次震动10%。脆弱总是隐藏在隐性的非线性。
医源性损伤通常源于益处很小且可见,成本或缺点非常大,有滞后和隐性的。当然,潜在成本远超过累积收益。并用扁桃体的切除手术举例,然后作者将“医源性损伤”进行拓展,说我们倾向在某些领域实施过度干预,而在有必要干预的领域,如紧急情况、生态领域、环境污染,或限制大公式造成的经济危机和道德风险,却干预不足。我们现代人都有过度治疗的历史,忽视了人自身的自愈能力。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尤其是中国家长的过度干预,往往造成孩子很多性格或能力上的缺陷。在经济领域同样也是,一些当时觉得很好的政策,却让整个经济愈加低迷。
信息也具有反脆弱性。被禁的书、电影总是传播的很快。湮灭信息的努力比宣传信息的努力更能增强信息的力量。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实验来帮助理解:告诉别人一个秘密,并强调说这是一个秘密,恳请对方“千万不要告诉任何人”。而实验的结果往往是你越强调这是一个秘密,它传播得就越快。许多人越是为自己辩解,越会越描越黑,也是同样的道理。
正如塔勒布所言,如果不是因为饥饿,山珍野味也会味同嚼蜡;如果没有辛勤付出,得到的结果将毫无意义;同样的,没有经历过伤痛,便不懂得欢乐,没有经历过磨难,信念就不会坚固,而脱离了诱惑和风险的道德生活,自然也没有意义。
以上是一些对我认知产生变化的内容。不过作者反反复复说一些例子,读到后面也近乎快丧失耐心了,残念。下面说说这本书对我的启示。
对不确定性的认知更加清晰,需要提高自己对不确定性的应对能力,需要“未雨绸缪”,让自身的能力能有过度补偿机制,有冗余设计。
要想让自己成长的更好,就需要不断让自己处在波动中、不确定性中,必要的挫折、困难,能让我们学到的更多。错误及其后果本身就是一种信息。在有余地的情况下,不断“试错”,获得不断调整、快速迭代。
正如学习区处在舒适区和恐惧区之间一样,学习区就是一个适当压力、带有波动的环境,人天然的反脆弱性,在这样的刺激下能有所获,能掌握技能。不要去追求所谓的稳定,看似稳定的环境,有时候在遭遇“黑天鹅”事件时,反而受到的影响超过预期。
大量且广泛阅读。作者塔勒布阅读范围非常广,通晓多种语言,同时阅读量和阅读时间惊人,并对周围事物保持着异与常人的洞见。在阅读时尽可能阅读经典书籍,因为时间和脆弱性的关系,经典的书中其内容和观点是具有强韧性的。“Stayhungry,stayfoolish”。
因为生活中的不对称性几乎无处不在,要尽可能的使用杠铃(双峰)策略,即针对事物的不对称性,采取的具有不对称性的应对策略。一边是有限的损失,一边是巨大的收益。要远离中间地带的中度风险和中度收益。
例如在投资中保持一定的仓位在无风险固定收益产品(比如理财、保本信托、债券),其他的部分在可以在高风险的部分投资(比如创业板,分级B)。用低风险或者无风险的部分保证系统本身的本金安全,做到“不要亏钱”而同时用另外的高风险部分保证系统资金迅速增长的的可能性。除了投资,在校学习、职场规划、家庭教育等都可使用这样的策略。
用非线性替代线性思考,不要忽略随机性,不要试图消除风险。风险存在于未来,而不是过去。不要墨守成规,避免陷入普洛克拉斯提斯之床。同时还要注重波动,而非平均,因为平均忽略了波动,这其中往往就存在风险。不关心平均结果,只关心有利因素。要对不确定性保持欢迎的态度,因为你不知道能从中收获什么,得到怎样的礼物。正如自由行一样,不知道下一站的风景会是怎样的一番惊喜。
适当的去麻烦别人,可以获得更好的关系。一段真正稳定、持久的关系,相互之间是要“彼此麻烦”的。共患难的友谊往往比酒肉朋友质量更高,因为患难之中会有更多的相互分享和密切合作。适当地向彼此的关系中注入波动性往往能让关系更强韧。同时恋爱也同样适用。
尝试使用否定法去认知,因为我们知道的错误事情远多于知道正确的事情,证伪总是比证实更容易找到依据。少即是多,一方面,研究的越多,就越容易忽略基础但根本的事情;另一方面,行动能将事情剥丝抽茧,直至剩下尽可能简单的模型。学会做减法本身就是一种杠铃模式。同时在面对信息爆炸的时代,屏蔽噪声,了解头部效应或赢家通吃的法则,20/80法则已向1/99法则转变。即要么是贵族,要么是冒险家,绝不要做中产阶级。
我们的头脑往往存在领域依赖性,所以尽可能把一个领域内的知识迁移到其他领域,而不是仅限于狭隘的专业领域。作者的很多例证就能看出,他的类比思维非常强大,而这也是一个人真正掌握知识的表现。他说过:“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都有类似的障碍,当同一种思想在不同的背景中出现时,我们就无法辨识了。”无法跨领域理解是人的固有缺陷,只有努力克服和突破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和理性。
书中说选择权=不对称性+理性,而任何试错都可以被视为一种选择权。毕竟在已经安全条件下,进行试错就是一种选择,只
转载请注明:http://www.evwmh.com/ysjk/11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