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活动对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危害与防护


品管圈,也叫品质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品质质量持续改进小组,简称QC小组,是指在自愿的原则下,由工作性质相同或接近的基层成员,以小组形式组织起来,通过定期的会议和其他活动,由小组成员主动提出、讨论、尝试解决和改善与工作成效有关的各种问题。近年来,品质圈活动在我国护理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随着现代诊疗技术及消毒灭菌技术的发展,供应室的工作范围不断扩大,其职业危害亦更复杂多样,威胁着工作人员的健康及安全。据报道,在医护人员日常工作中,由针刺伤或接触污染的血液或体液而造成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率约为0.3%;而暴露于含乙型肝炎病毒(HBV)等血液或体液环境中导致的感染率则达到6%~30%。因此,加强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不仅可以避免工作人员自身遭受各种因素的危害,医院感染,切断传播途径的关键环节。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为一体医院,开放床位1200余张,年手术量在6万台左右。供应室面积占700平方米;共有工作人员28名,其中护士长1名,护士10名,消毒员3名,其他人员14名。供应室担负着手术室、临床各科室及门诊等科室无菌物品的上送、下收、清洗、包装和灭菌等任务。

1.2 方法

1.2.1 成立QC小组 

小组成员共8名,护士长担任圈长、护士长助理任秘书,圈员包括3名护士、1名消毒员及2名其他人员。

1.2.2 实施步骤 

首先确定选题。每个圈员采用头脑风暴法提出供应室过去一年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然后集中意见,利用分类法依次筛选出主要问题,最终将提高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防护能力作为品质圈活动主题。品质圈成立后,圈长带领小组成员进行培训,掌握品质及品质管理知识,包括品质圈活动要求、选题方法和根本原因分析法(RCA)等工具的应用,圈长每周组织1次会议。再对目前供应室状况进行头脑风暴法讨论,并运用RCA法,通过因果分析图分析,将职业危害主要分为以下4类因素:(1)物理因素:噪音、紫外线、臭氧、高温、高湿、爆炸、锐利器械损伤等;(2)化学因素:各种消毒剂、环氧乙烷、清洗剂、润滑剂、除锈剂等;(3)生物因素:HBV、HCV、HIV等感染,微生物气溶胶污染等;(4)其他因素:消毒供应室布局不合理、工作人员站立时间过长等,长期工作紧张、个别工作人员自身方面因素造成职业损伤等。供应室工作人员通过学习职业危害相关理论知识、再造供应室工作流程、优化供应室工作环境,实行节力原则及培养“慎独”精神等方法,提高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防护能力。

2 结果

2.1 职业防护知识的改善及成效 

通过培训,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相关理论知识得到提高,理论考试的平均得分由83.2分提高至95.3分;医院体检,供应室工作人员身体状况均无实质性变化;供应室工作人员自发进行工作革新,一年发明专利3项,发表论文5篇,成功举办一期上海市继续教育项目学习班。

2.2 工作流程再造后的效果 

通过工作流程的再造,近一年来供应室未发生一例针刺伤事件,复用医疗器械清洗缺陷率也由平均113.3次/月下降至14.8次/月。

2.3 环境监测 

通过优化工作环境,医院的年度先进科室;上海市空气质量检测研究所对供应室的空气质量状况的监测(每年1次)结果也为优质。

2.4 满意度 

通过学习,供应室工作人员更新了医学伦理知识以及节力原则相关知识,并在各自的岗位上培养“慎独”精神;医院临床工作人员对供应室工作的满意度位居全院非临床科室的前3名;在三好一满意活动中获得满分。

3 讨论

3.1 组织培训,提高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危害与防护的相关理论知识水平

本院供应室护士大多数由临床科室调入,具有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但对供应室的相关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全面。要胜任供应室工作,就必须掌握全面的专业知识;依据新标准的要求,从供应室的建筑布局到设备、设施、工作流程、制度职责、职业防护要求等内容,均须认真学习并掌握,用专业知识充实自我,才能适应现代化供应室工作的需要。圈长每周组织一次职业危害与防护相关的理论知识学习,如《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标准预防、清洗机及灭菌器的基本知识及其消毒灭菌的原理、包装材料以及无菌物品的追溯管理等相关内容,以清洗、包装、消毒或灭菌的要求为指导内容,结合本院供应室的特点进行理论知识讲解,同时配合PPT放映、印发学习资料等方式学习,统一讲解完后让组员根据自身工作经历进行讨论,复习巩固,最后进行闭卷考试,提高了供应室工作人员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3.2 规范流程,提高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防护技能

 

供应室工作中可能随时出现化学、物理、生物以及社会心理等方面的职业危害,因此,有必要严格执行职业暴露防范规章制度,并严格要求工作人员能够熟练地掌握供应室内各项技术的规范操作流程,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的可能性。圈长对6个区域的组长进行培训,要求每个组长均能熟练掌握各类手术器械及物品的回收、清洗、包装、检查、消毒、灭菌、储存及发放等操作技能;然后组长对本组组员每月进行2次培训,由各组长对其他组员进行评价与指导。培训完后,由圈长对组员进行考核、评分,有效提高了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能力。

3.3 优化供应室工作环境 

供应室工作人员是医源性感染的高危人群,医院管理者应充分认识职业暴露危害性,创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增加防范风险的硬件设施,有效降低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风险,确保职业安全。通过环境的优化,提高了圈长的管理能力;圈员通过参与品质圈的活动,提高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与他人合作、沟通的协调能力,增强了职业成就感,增进了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氛围,医院的先进科室和工会先进小组。圈长加强了清洗、消毒、灭菌和水处理系统等设备的日常维护;下收物品的车辆为专用不锈钢推车,并配置1L消毒凝胶;收纳箱材质透明,利用颜色上的区别,从视觉上可对“洁”、“污”概念清晰辨认;供应室物品及环境,采用六常法管理,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可,并争取到奖金优惠制度。

3.4 提高修养,培养供应室工作人员“慎独”精神 

“慎独”精神对提高供应室护士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良好的“慎独”精神,在工作中粗心大意,就会留下工作隐患。圈长每周组织1次伦理学知识学习,每次时间不超过15min。使圈员掌握医德相关理论、原则规范和范畴,倡导无私奉献的精神;提倡工作中能吃苦耐劳,严谨求实,表里如一;以故事形式讲解周围先进人物的医德行为,以榜样鞭策自己,向医德高境界迈进,从而确保供应室的护理质量。

Android长按识别,下载APP

IOS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evwmh.com/ysjk/1157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