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的小杨因为反复的上腹痛、腹医院做检查。结果出来后,不仅她本人看到胃肠镜报告吓了一跳,医生们也对这个小姑娘的将来产生了忧虑。她的胃、十二指肠、结直肠里都长满了息肉,尤其是结直肠内的息肉,密密麻麻约千颗。
消化科主任费保莹医师介绍说,小杨患的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他的建议下小杨的家人也做了相关检查,发现小杨的母亲也患有同样的疾病。这个消息就像一个巨大的阴影突然笼罩住了这个家庭。而对接下来的治疗,小杨和家人也有很多顾虑,做为一个17岁的年轻人,一下子面对要切除结直肠切除回肠造口术的消息,使得她对未来生活的信心也深深被挫伤。
消化道里形形色色的息肉有很多,普通人做内镜检查有可能会发现一两个息肉,镜下就能摘除。这种情况比较简单和常见,危险也不大。但是如果息肉数目非常多,就像铺路石一样,而且家族中多人都是类似情况,那就需要提高警惕了。
费主任介绍,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adenomatouspolyposis,FAP)是一种由于5号染色体上APC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且无论是新发的FAP患者还是有家族史的FAP患者,他们的子代都有50%的可能通过遗传而携带突变的基因。
据统计,每1万-3万个新生儿中大约有1例,我国不完全估计约有12万例患者。虽然FAP的人群发病率不是很高,但需要警醒是,该病是一种肿瘤易感综合征。多数患者从青春期开始,结直肠黏膜就出现了成百上千的腺瘤性息肉,息肉生长的平均年龄是15岁,初起时息肉为数不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多,青年时就发展为多发腺瘤性结直肠息肉,任其发展,必然进展为结直肠癌(colorectalcancer,CRC)。FAP常常有结肠外表现,特别是胃和十二指肠息肉、硬纤维瘤、甲状腺和脑瘤、先天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肥大、骨瘤和表皮样囊肿等。
患者发病初期,无明显症状,随着息肉的增多、增大,患者可出现腹部不适、腹痛、大便带血或带黏液、大便次数增多等症状。目前对FAP的诊断多数依靠通过内镜检查发现存在超过枚腺瘤,或者结合家族史及眼底镜检查。当然随着基因检测的出现,致病基因的检出成为可能,可预防及更早地发现FAP的发生,同样也可检查整个癌变的过程。但由于国内大部分医疗机构难以独自开展基因检查.以及患者的认知及经济能力不允许,在我国还有待进一步推广普及。目前FAP的治疗除了展开预防性手术,还可以行内镜下手术,非甾体类药物、厄舒替尼等化学性药物预防也在积极研究中。
费主任呼吁查出患有家族性腺瘤性肠息肉的患者,其兄弟姐妹和医院做相关检查,并接受早期密切随访监测,得到早期诊断和及时的治疗干预。有些已出现腹部不适、大便带血或黏液等症状的未成年人,也应尽早做筛查。
专家简介
费保莹,消化科主任,消化内镜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硕导
浙江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委员,浙江省“新世纪第三层次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消化道肿瘤和炎症性肠病的诊治,擅长十二指肠镜下微创治疗胆胰疾病(ERCP)、消化道肿瘤的黏膜剥离术(ESD)、超声内镜(EUS)和内镜下各种治疗(包括放置金属支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止血术等)。
同德官微为您健康加油!
北京哪个治白癜风医院最好白淀疯
转载请注明:http://www.evwmh.com/byjj/10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