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临床医学专业选择题答案更正及重


更正:选择练习题答案(四)

.下列有鉴别意义的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是()

A.硫化氢B.色素C.酸和气体

D.靛基质E.以上均是

1、抗原: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抗原决定簇:又称表位,指存在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3、抗体:是机体在抗原物质刺激下,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4、免疫球蛋白: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5、补体:新鲜免疫血清中含有一种对热不稳定的成分,可辅助特异性抗体使细菌溶解。

6、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是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成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其编码的产物即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简称MHC分子。

7、超敏反应: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剌激时,发生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又称变态反应。

8、变应原: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

9、构成抗原的条件

一、异物性

二、分子量

三、化学组成与结构

四、宿主遗传性

五、其他

10、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

一、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二、动物免疫血清

三、异嗜性抗原

四、同种异型抗原

五、自身抗原

六、肿瘤抗原

七、超抗原

八、变应原

11、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一、特异性结合抗原

二、激活补体

三、结合Fc段受体

四、通过胎盘和黏膜

五、具有免疫原性

六、与SPA结合

12、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一、细胞溶解

二、调理作用

三、引起炎症反应

四、清除免疫复合物

五、免疫调节

13、T细胞的表面标志

一、T细胞抗原受体(TCR)

二、绵羊红细胞受体

三、有丝分裂原受体

四、细胞因子受体

五、MHC抗原

六、分化抗原(CD分子)

14、B细胞的表面标志

一、B细胞抗原受体(BCR)

二、Fc受体

三、补体受体

四、有丝分裂原受体

五、细胞因子受体

六、MHC抗原

七、CD抗原

15、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一、抗原呈递与识别阶段

二、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

三、效应阶段

16、I型超敏反应防治原则

一、查明变应原

二、特异性脱敏或减敏治疗

三、药物治疗

17、I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当变应原初次进入机体后,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产生IgE抗体,IgE的Fc段与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和血液中的嗜碱性粒细胞膜上的IgEFc受体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与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和血液中的嗜碱性粒细胞上的IgE结合,引起细胞脱颗粒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生物活性物质作用于组织器官,引起生物学效应。

18、论述死疫苗与活疫苗的比较。

区别

死疫苗

活疫苗

制剂特点

死病原微生物,强毒株

活病原微生物,减毒株

接种量及次数

量较大,2-3次

量较小,1次

保存及有效期

易保存,有效期1年

不易保存,4℃数周

免疫效果

较差,维持数月-2年

较好,维持3-5年甚至更长

安全性

安全

免疫缺陷个体可发生感染或致死

19、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区别

区别

人工主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输入物质

抗原

抗体等免疫效应物质

免疫力产生时间

1-4周

输入后立即生效

免疫力维持时间

数月-数年

2-3周

应用

特异性预防

紧急预防或治疗

20、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几千倍乃至几万倍后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1、包涵体:有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观察到有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圆形或椭圆形斑块。

22、干扰素:由病毒或其他IFN诱生剂诱使人或动物细胞产生的一类糖蛋白。

23、中介体:细菌的细胞膜向细胞质内陷,并折叠形成囊状物。

24、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胞浆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具有多层膜状结构的圆形或卵圆形小体。

25、微生物的分类

微生物种类繁多,可分为三大类。

非细胞型微生物最小,如病毒。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核分化程度低,如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分化程度高,如真菌。

26、病毒的结构

包括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基本结构包括核衣壳,即核心和衣壳。辅助结构包括包膜和刺突。

27、病毒的增殖周期

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与释放

28、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1、水平传播:黏膜表面传播、皮肤传播、医源性传播。2、垂直传播:母婴传播

29、乙肝病毒形态与结构

电镜下可观察到3种不同形态的颗粒,1、大球形颗粒:是感染性完整颗粒;2、小球形颗粒:是病毒合成过剩的外衣壳;3、管形颗粒:小球形颗粒聚合而成。

30、乙肝“两对半”包括

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

31、细菌的结构

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等,特殊结构指荚膜、鞭毛、菌毛、芽胞等。

32、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结构比较

细胞壁结构

革兰阳性菌

革兰阴性菌

强度

较坚韧

较疏松

厚度

较厚,20-80nm

较薄,10-15nm

肽聚糖组成

聚糖骨架、侧链、交联桥

聚糖骨架、侧链

结构类型

三维立体

二维网状

层数

可达15-50层

只有1-2层

肽聚糖含量

较多(占胞壁干重50%-80%)

较少(占胞壁干重5%-20%)

磷壁酸

外膜

对溶菌酶、青霉素敏感性

敏感

不敏感

33、抗生素:由某些微生物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

34、细菌素:某些细菌菌株产生的仅对近缘菌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

35、消毒: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不一定杀死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

36、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芽胞在内的全部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37、前噬菌体: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组。

38、溶原性细菌:染色体上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

39、毒血症:病原菌只在侵入机体的局部生长繁殖,不侵入血流,但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流,引起特殊的中毒症状。

40、菌血症:病原菌由侵入门户进入血流,但未在血中繁殖,只是一过性地经过血流,到达体内适合部位后再繁殖致病。

41、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在其中大量繁殖和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42、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在其中大量繁殖,并经血流扩散到其他组织器官,形成新的化脓性病灶。

43、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营养物质: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等

酸碱度:最适pH为7.2-7.6

温度:最适生长温度为37℃

气体:需要的主要气体为氧和二氧化碳

44、细菌群体生长繁殖的的规律

根据生长曲线,细菌群体生长繁殖大致分为四个时期: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45、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有哪些?

毒素与侵袭性酶、热原质、抗生素、维生素、色素、细菌素

46、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生物拮抗、营养作用、免疫作用、抗衰老、抗肿瘤。

47、物理消毒灭菌方法有哪些?

(1)热力灭菌法

?干热灭菌法包括焚烧、烧灼、干烤。

?湿热灭菌法包括高压蒸汽灭菌法、煮沸法、流通蒸汽法、巴氏消毒法。

(2)紫外线与电离辐射灭菌法

(3)滤过除菌法

(4)超声波杀菌法

48、细菌的毒力有哪些?

侵袭力和毒素,侵袭力包括黏附素、菌毛、脂磷壁酸、荚膜、侵袭性酶。毒素包括:内毒素和外毒素。

49、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异同点

外毒素

内毒素

来源

革兰阳性菌及小部分革兰阴性菌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脂多糖

存在部分

胞浆内合成分泌至细胞外,少数菌崩解后释放出来

细胞壁组分,溶菌后释放

化学成分

蛋白质

脂多糖

稳定性

60-80℃,30分钟被破坏

℃,2-4小时被破坏

毒性作用

强,对组织有选择性,引起特殊的临床表现

较弱,无选择性,各菌的毒性作用大致相同,引起发热、白细胞反应、休克及DIC等

抗原性

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经甲醛脱毒可变成类毒素

弱,可刺激机体产生抗菌抗体,甲醛处理不能变成类毒素

50、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类

根据产生脂溶性色素不同分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柠檬色葡萄球菌

51、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有哪些?

血浆凝固酶、肠毒素、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葡萄球菌溶素、杀白细胞素、表皮剥脱毒素

52、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疾病有哪些?

化脓性感染包括皮肤化脓性感染、全身感染、多器官化脓性感染。毒素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毒素性休克综合征、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早期白癜风该怎么治疗
在北京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evwmh.com/zzbx/704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