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春季养生rdquo之艾


哪家医院看白癜风便宜 http://m.39.net/pf/bdfyy/bdfjc/

胡静中医科主任主任中医师

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弟子;北京大学医学部访问学者。从事中医临床近30年,发表学术论文22篇。擅长运用中医理、法、方、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干燥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风湿类风湿等免疫性疾病、不孕不育、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小儿消化不良发育迟缓等儿科疾病;对脾胃病、睡眠障碍、焦虑等内科杂病有独到研究,诊疗经验丰富。

点击播放收听语音

听众朋友们、主持人大家好。

现代人因为工作压力大,很多人身体都处于亚健康的状态。很多人都在寻求可以帮助自己放松身心,缓解工作压力的方法。其实,艾灸就是一种很不错的中医养生方式。

灸疗是我国古代人民同疾病进行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种治疗方法。远古时期,随着火的应用,人们在烘烤食物和取暖暖中,可能偶尔不慎被火烧灼,而减轻了某些病痛;或烤灼腹部,缓解了腹部的寒痛及胀满等症状。于是大家主动用火烧灼治疗更多的疾病,产生了最初的灸疗。此时灸疗处于萌芽时期材料简陋,比如用树枝等等。

一、春季艾灸

首先我们说一下为什么春天要艾灸?春天万物复荣,人体阳气也逐渐生发并向外输出。而很多阳虚的人因为本身“阳”不足,就会出现阳气生发无力的情况,表现出来就是无精打采、困乏、嗜睡的情况。并且,人体阳气生发,必会尝试冲击体内的阴邪病气,如果阳气不足,我们体内的阳气在正邪相搏的过程中就会处于弱势,从而出现旧病复发或者各种身体不适的状况。所以,春季养生重在扶阳生发,但也不能让肝阳过亢。

“扶阳之法,灼艾第一”

所以春天建议您一定要艾灸扶阳,助阳生发。平时也要给自己的身体多晒太阳。

(一)艾灸气海穴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载:“气海者,是男子生气之海也。”此穴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补益回阳,延年益寿之功。

《扁鹊心书》记载"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也"。可见气海穴的保健养生地位。春天灸气海穴,就是给我们的元气注入能量,壮大我们的阳气,让生命之海宽广无边,有助于我们春季阳气的生发,有助于免疫力的提高。现代实验也证实,艾灸气海对于免疫球蛋白有明显的增加。经过了一个寒冬的煎熬,很多人此时元气缺乏,再加上冬季不知进补甚至过度消耗阳气,一到如春,本该生机勃勃,朝气蓬勃的季节,就会因为生发无力而倍感无力。

对于生气乏源所导致的虚寒性病症,艾灸气海穴可以起到温养益气,扶正固本的功效。另外,对于先天禀赋虚弱、后天劳损太过、大病新瘥、产后体虚等证以及外邪侵袭等病均可取其作为治疗要穴。

据《旧唐书》记载,柳公80岁的时候,步履轻便,身体健朗,当有人问他养生之术时,他说:“我没有什么秘诀,只是心情保持平静,常艾灸气海穴温暖身体而已。”

(二)艾灸关元穴

关元穴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可以说日常艾灸我们灸的最多的可能就是关元穴了,所以对于灸关元的好处不必多言。关元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即肚脐眼儿下四横指的距离。

关元穴是小肠的募穴,小肠之气结聚此穴并经此穴输转至皮部。它为先天之气海,是养生吐纳吸气凝神的地方。

本穴为人身阴阳元气交关之处,为养生家聚气凝神之所。亦即老子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也。”此处为下玄关,古时“玄”与“元”通,颠倒读之,即关玄。古人多于此等穴位守秘,故意颠倒其词,隐玄关,而称“关元”,其所治症多为有关大体虚证。如遗精、阳痿、尿频、癃闭,以及女子月经不调诸症,多取之。

按元字之义,本也,原也,端也,至大也,至始也,《易经》:“乾元”指乾之全体。“坤元”指坤之全体。关者,门也,又出入之孔道也。唐容川谓“关元”为元阴元阳交关之所,即先天之气海也。

关元穴:关住,收藏人体元气的穴位。守养元气,就是从关元开始。因这个部位靠近肾脏,元气又藏于肾。另外这个穴还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总之是补肾壮阳、理气和血的要穴。

最后,可能有人会问:春季灸这两个穴位,其他穴位还能艾灸吗?当然可以了。

春灸气海、关元,只是告诉大家在春季时,对于保健养生而言,我们可以以这两个穴位为主,即便没有时间灸其他穴位,那么这两个穴位一定要抽时间灸一下。

另外,艾灸其实一年四季都适合,不同的季节侧重点略有差异,如果已经有一套调理自身病症的配穴方案,大家可以在既定的穴位施灸时,着重考虑下四季的侧重加以调整。并非劝大家春天只灸气海,灸关元。

二、艾灸的作用

(一)局部刺激

艾灸疗法灸疗是一种在人体基本特定部位通过艾火刺激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治疗方法,其机制首先与局部火的温热刺激有关。

正是这种温热刺激,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的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缓解和消除平滑肌痉挛,使局部的皮肤组织代谢能力加强,促进炎症、粘连、渗出物、血肿等病理产物消散吸收。

还可引起大脑皮质抑制性物质的扩散,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发挥镇静、镇痛作用;同时温热作用还能促进药物的吸收。

(二)经络调节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重要内容,也是灸疗的理论基础。

人是一个整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是互艾灸涌泉穴相协调的,这种相互协调关系,主要是靠经络的调节作用实现的。

三、艾灸的分类(一)直接灸古代的艾炷灸法多为直接灸,直接灸又叫着肤灸、明灸,是将艾炷直接放置穴位皮肤上来施灸的一种方法。直接灸因施灸目的和对皮肤刺激程度的不同,又分为无瘢痕灸、发泡灸和瘢痕灸三种。(1)无瘢痕灸:施灸以温熨为度,不致起泡,不遗留瘢痕。多用小艾炷。临床适用于虚寒病的轻症。(2)发泡灸:临床上发泡灸多用小艾炷,对皮肤的灼烫程度较轻。当病人感到皮肤发烫后再继续灸3-5秒钟,此时施灸部位皮肤可出现黄斑,且有汗出,隔1-2小时后就会发泡。发泡灸适用于一般慢性虚寒性疾病,如哮喘、眩晕、慢性腹泻、皮肤疣等。(3)瘢痕灸:瘢痕灸又称化脓灸。用黄豆或枣核大小的艾炷,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局部组织经烫伤后化脓、结痂,痂脱落后留有永久性的瘢痕,故名瘢痕灸。此灸法适用于哮喘、肺痨、癫痫、溃疡病、慢性胃肠病、瘰疬和发育障碍等症,对高血压病患者,有预防中风的作用。常人施此灸法,能改善体质,增强机体抵抗力,起到防病健身的作用。(二)间接灸间接灸又称隔物灸、间隔灸,是利用其他物品将艾炷与皮肤隔开施灸的一种方法。间接灸法可避免灸伤皮肤而致化脓,且火力温和,患者易于接受,临床上较直接灸更为常用。间接灸法种类繁多,广泛应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各科疾病。间接灸法包括: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灸、核桃灸等。(1)隔姜灸:利用姜片做隔物而施灸。生姜辛温无毒,生发宣散,调和营卫,祛寒发表,通经活络的功效。适用于一切虚寒病症,尤其对呕吐、腹痛、泄泻、风寒湿痹等症,疗效可靠。(2)隔蒜灸:利用蒜做间隔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大蒜辛温喜散,有消肿化结,拔毒止痛之功。临床上适用于治疗痈、疽、未溃疮疖、无名肿毒、肺痨、腹中积块、蛇蝎毒虫所伤等症。(3)隔盐灸:隔盐灸是用盐作隔垫物而施灸的一种方法。此法只用于脐窝,他处禁用,故又称神阙灸。食盐咸寒,入胃、肾、大小肠经,有涌吐、清火、凉血、解毒之功。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之用,适用于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淋病、脱证。(4)隔附子灸:是用附子作间隔物施灸的一种方法。附子辛热有毒,可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附子与艾火并用,适宜治疗各种阳虚病症。(三)艾条灸艾条灸又称艾卷灸,是将艾条点燃后在施灸部位(穴位)进行熏灸的方法。艾条灸分为手持灸和艾灸器灸两种方法。手持灸又分为温和灸、回旋灸和雀啄灸三种。(1)温和灸:施灸者左手中、食二指放于被灸穴位两侧,以感知患者皮肤受热程度;此法温通经脉、散寒祛邪,多用于灸治慢性病,临床运用最为广泛。(2)回旋灸:将点燃的艾条,旋于施灸部位上,距离皮肤3cm,平行往复左右移动或反复旋转,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至于灼痛;一般可灸20-30分钟;适用于风湿痹证、神经性麻痹及广泛性皮肤病等。(3)雀啄灸:艾条燃着的一端对准穴位,上下移动,鸟雀啄米样施灸,一般可灸5分钟左右。多用于灸治急性病、昏厥急救、儿童疾患等;此法热力较强,注意避免烫伤皮肤。(四)艾灸盒艾盒灸的使用方法,施灸时,把温艾灸盒安放于平坦的应灸部位,将点燃的艾卷对准穴位置于铁纱上,盖上盒盖。艾盒盖打开的大小程度可根据温度调节。每次施灸时间在15-30分钟。可以一次灸附近的多穴,在针刺穴,再次施灸。适用于常见病症:痛经、腰痛、腹泻等病症。(五)核桃灸核桃灸,是将核桃壳放于眼部,通过温热作用将上面浸着的自制中药药液熏蒸到眼部的治疗方法。核桃灸防止了艾条烟熏眼睛,对青少年假性近视以及结膜炎、迎风流泪、眼睛干涩等眼部症状有很好的疗效;对老年人视网膜黄斑变性、干眼症、糖尿病眼底病变、面瘫引起的视力低下、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视力障碍等,则有很好的缓解作用。四、艾灸的禁忌症

灸法在解剖部位上的禁忌,古代文献记载很不一致。古代文献记载灸法禁忌颇多,如日月、时辰、食物、气候、临时情况等均有禁忌,《针灸大成》载禁忌的穴位就有45个,《医宗金鉴》记载的禁忌穴位有47个,《针灸集成》载有禁忌穴位49个之多。从现代知识来看,有些是不需要禁忌的,在某些原来禁灸的穴位上施灸,反而有切实的效果。如鸠尾治癫痫,隐白治血崩,心俞治夜梦遗精,少商治鼻衄,犊鼻治关节炎等。但有些禁忌是有道理的,如哑门、睛明、攒竹、人迎等穴不宜灸。

(一)施灸的禁忌部位

凡颜面部不用直接灸法,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关节活动处不宜用瘢痕灸,以防化脓、溃烂,不宜愈合。此外,大动脉处、心脏部位、静脉血管、肌腱潜在部位,妊娠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以及乳头,阴部、睾丸等处均不宜施灸。以上不过略举大概,如用变通办法,用艾卷灸、间接灸等,则有些部位可温灸。如遇急病、危症,应灵活机动,酌情施行,不可拘泥。

(二)禁灸病症

艾灸主要借温热刺激来治疗疾病。因此,对于外感温病、阴虚,内热、实热证一般不宜施灸。另外,传染病、高热、昏迷、抽搐,或极度衰竭,形瘦骨立,呈恶病质之垂危状态,自身已无调节能力者,亦不宜施灸。

(三)禁忌人群

一般空腹、过劳、过饱、过饥、醉酒、大渴、大惊、大恐、大怒者、极度疲劳和对灸法恐惧者,应慎用艾灸。不宜在风雨雷电、奇寒盛暑、大汗淋漓、妇女经期之际施灸(治大出血例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evwmh.com/zzbx/1326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