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知识之注意


白癜风是怎么回事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355286.html

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第三节注意

一、注意的基本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一)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指向性是将心理活动指向一定的对象。

集中性体现在心理活动在某个对象或某个事物、某种活动的强度和紧张度。

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的注意范围是有关系的,当我们集中自己的注意的时候,注意的范围会缩小,而注意越不集中,注意的范围也就越大,注意不仅需要指向,还需要进行维持,集中性和指向性是密不可分的。

(二)注意的意义

注意和其他心理活动过程都是密不可分的,是其他心理过程,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

在注意状态下,才能使我们对周围事物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从而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达到预定目的。如,注意到交通信号灯,从而表现合理适当的行为。

只有被注意到的信息才能被人进一步思考,记忆。

因此,注意对学习、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注意的表现1.生理变化

血液循环和呼吸发生变化,肢体血管收缩,头部血管扩张,吸气变短,呼气变长等。

2.行为表现

感官朝向注意的对象。高度注意时,还可能出现某些表情动作,如拖住下颌,凝神远望、目光呆滞在某处等。

(四)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通过注意选择注意对象。2.维持功能,将注意维持在某个对象,某个活动上,使之很好的进行下去。3.对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二、注意缺损障碍

儿童注意缺损多动障碍即多动症,是一个综合症状,包括注意力缺损、多动、冲动、唤醒不足,角色管理失控、控制不住自己等综合症候群。

刚开始这种儿童的症状被称为多动症;后来,年定名为轻微脑功能失调;年,被正式定名为注意缺损障碍。

常见于儿童,从男女比例上看,男孩发病比例高于女孩。

(一)多动症儿童的特点1.注意集中困难

这种孩子的注意力非常短暂,对很多事物都不能集中注意力。

轻度的多动症孩子能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集中注意力,但重度的孩子对任何事情都不能集中注意力。

2.活动特别多

手脚动作不停、坐不住、话多,常与同学吵架、打架等。

3.冲动性强,情绪容易波动

自我克制能力比较弱,个性比较倔强,急躁、幼稚,有时缺乏荣誉感,经常逃学、说谎等。

4.学习成绩差,学习困难。5.精细动作困难,动作协调能力差。(二)诊断多动症的方法1.主观经验判断

根据主观经验进行判断,但是有时候结果不可靠。

2.量表评定法

用一定的正规量表,让家长或老师回答问题,来考察儿童是否是多动症。国外常用的是康奈尔儿童行为量表,在我国也有类似量表。

3.神经系统功能测定

通过测验来测量孩子在神经系统方面是否存在问题。例如,划字测验、钉板测验、艾森克人格测验。

神经系统功能测定

划字测验是给出一篇文章,要求将这篇文章中的某一个字,如“的”划出来。划字测验主要衡量人的注意力,通过该测验的成绩就可以判断注意能力的高低。

钉板测验是指给一个板子,要去孩子将钉子钉在板子的某个部位。由于多动症儿童的精细动作能力是受到损伤的,在作此测验时有可能钉得不准确。

艾森克人格测验是通过测量孩子的情绪是否容易冲动,是否不易控制自己来判断是否是多动症。

(三)多动症的成因

多动症的成因很复杂,还没有完全搞清楚。

有人认为,由于脑神经的递质数量不足,引起神经递质传递信息失调,导致多动发生。例如,母亲怀孕时,病毒感染服药、新生儿窒息、脑缺氧、脑损伤、早产、产后感染、外伤等,都可能导致脑神经递质数量不足。

还有人认为,多动症的成因可能跟额叶、基底神经节的功能有关。额叶、基底神经节在调节运动活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果脑部的这些区域存在机能上的障碍,有可能使抑制机能降低,从而导致多动。

三、注意的种类(一)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

根据在注意过程中是否需要意志努力,是否有事先的注意目的,可以将注意分为: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

不随意注意也叫无意注意;随意注意也叫有意注意。

1.不随意注意

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没有注意目的的注意叫不随意注意。如,正在上课时,有人敲门,我们的注意会转向教室门口。

影响不随意注意的因素如下:

(1)刺激物本身的特征

1)刺激强度

如果刺激强度很大就容易引起注意;相对强度大时也会引起无意注意。

2)对比关系

当刺激物之间具有一定的对比关系时,或对比关系表现很强烈时,也容易引起无意注意。

3)在静止的背景下,刺激物具有一定的运动时,也容易引起无意注意。

4)刺激的新异性。

(2)人本身的状态也会影响不随意注意

人在不同时刻需要不同会影响到不随意注意。如,口渴时更容易注意到水流的声音。

人的情绪状态也会影响不随意注意。

人的期待也会影响人的不随意注意。如,老师期待学生的进步,那么学生的一点进步都很容易受到注意。

经验也会影响不随意注意。如,有经验的老中医很容易注意他人的面色是否正常。

思考:

假如你是一名教师,那么你会如何根据不随意注意的特点来维持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的声音要达到一定的强度,重点内容用粗大的字表示,用红色的笔把重点勾出,突然停止讲课等。)

2.随意注意

随意注意有明确的注意目的,需要一定的努力才可以维持注意,是一种主动地、积极的注意。

随意注意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应用随意注意。

影响随意注意的因素如下:

(1)活动目的、活动任务明确有助于注意的保持。

(2)利用间接兴趣保持随意注意。如,学习英语的过程本身很枯燥,但学好英语的结果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因而能够有效保持对英语学习的注意。

(3)组织活动。

1)提醒自己注意,主动监控注意过程。

2)提一些与活动有关的问题,如,围绕问题进行阅读有助于维持注意。

3)将智力活动与外部操作活动结合,如,学习录音机结构时,可以亲自动手拆卸学习。

(4)利用过去经验来保持对当前事物的有意注意。

(5)锻炼意志品质。高度持续的注意是消耗个人体力的,因而需要意志来保持注意。

(二)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分配性注意

注意又可分为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分配性注意。

1.选择性注意

指当环境中有多个刺激时,只选择其中一种或两种忽略其他刺激的注意。选择性注意主要研究对什么事物进行选择。

2.持续性注意

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客体或活动上,就叫持续性注意,又叫注意的稳定性。持续性注意主要研究注意持续的时间。

高度的持续性注意的时间是有限的,一般来说,20分钟至35分钟,超过这个时间范围后,可能会出现注意的分散,注意的分散指的是注意离开了当前指向的对象,而指向其他无关的东西,就叫注意的分散。

持续性注意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刺激物的强度

提高刺激物的强度有助于持续性注意。

(2)刺激的复杂性和活动方式

刺激比较复杂,活动方式经常变化就容易维持注意。

(3)活动的意义、兴趣和态度

有意义的、感兴趣的活动更容易使人保持注意。

(4)了解活动的结果

知道结果有助于保持持续性注意

(5)身体状况

3.分配性注意

又叫注意的分配,在同一时间内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注意在同一时间内对分配到不同活动中去。分配性注意主要研究在同一时间做不同活动。如,左手画圆,右手画方。

分配性注意是完成复杂工作非常重要的条件。

测量分配性注意常用双任务操作,即同时完成两种任务。

完成两种任务的成绩好说明注意的分配能力强,成绩不好说明注意的分配能力比较差。

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有:

(1)同时从事的几种活动的熟练程度即自动化的程度

当有一种任务达到自动化时,就可以进行注意的分配。如,初学者往往无法同时进行多种活动,初学织毛衣的人无法编织毛衣边看电视,熟练后则可以;初学开车者无法边开车边打电话,而熟练的司机则能够边开车边聊天、打电话等。

(2)同时进行的活动的性质

同时进行的都是智力活动难以进行注意的分配,同时进行的都是动作活动就容易进行注意的分配。

第四节注意的认知理论和生理机制

一、注意的认知理论

人的信息加工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制的,所以在一定时间内只能选择一些刺激进行反应,忽略大多数刺激。

注意的核心问题就是信息选择问题,即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哪个阶段,是在高级的意义分析之前还是在高级的意义分析之后?

(一)选择性注意的理论

主要用于说明选择性注意。

1.过滤器理论

由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在年提出的,认为人的神经系统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有限制的,需要一个过滤器对信息进行选择,被选择的信息就进入高级分析阶段,没有被选择地信息就完全被阻断在知觉分析之外,注意就相当于过滤器,按照全或无的方式工作。

双耳分听实验

被试戴上耳机,在两耳同时呈现信息,要求被试只注意个耳朵听到了什么,将该耳朵听到的复述出来,非追随耳的信息不予注意。

过滤器模型得到了双耳分听实验的支持,表现为当受到注意耳能够被复述出来,而要求被试回忆没有受注意的耳朵的信息时,几乎报告不出来内容。

另外,还有一些采用双耳分听的实验得到了与过滤器模型相反的结果。特瑞斯曼年做的一个实验,分别在被试的两耳呈现不同的英语句子片段。

根据过滤器理论,被试只能回忆出一只耳即追随耳的信息。实验结果却是被试回忆出的句子既包含左耳又包含右耳的句子片段。说明非追随耳的信息也是能够被识别的。

鸡尾酒效应

在有很多人的环境中,只能选择跟少数几个人说话,其他人说什么大多时候是听不到的,如果突然有人叫你的名字,却能够听得到,这就是鸡尾酒会效应。

2.衰减理论

特瑞斯曼根据双耳分听实验的结果提出了衰减模型,该模型认为人的信息加工容量是有限的,需要过滤器加以调节,但是过滤器不是按照全或无的方式来工作的,既允许信息从受注意的通道通过,也允许信息从没有受到注意的通道通过,只不过非注意通道的信息受到衰减,强度减弱了。

所有信息都能够进入感觉登记的阶段,之后通过过滤器进入知觉分析阶段,进行反应。

将阈限的概念引入高级分析水平,即在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在高级分析水平上具有不同激活阈限。有的信息激活阈限低,如重要事物,当刺激强度比较小时仍然可以被激活,一般熟悉的东西激活的阈限低,不熟悉的激活的阈限高。

衰减模型强调过滤器并不是按照全或无的原则进行的,衰减理论将过滤器理论更加合理化了。

过滤器理论与衰减理论的联系:

二者共同点:都强调人的信息加工系统容量是有限制的,都需要过滤器加以调节,过滤器就是注意;过滤器的位置在高级分析之前。

二者不同点:对过滤器的工作原则看法不同。过滤器模型认为,过滤器是按照全或无的方式工作的,受到注意的信息全部通过并进入高级分析,没有受到注意的信息不能通过过滤器进入高级分析;衰减模型认为过滤器不是按照全或无的方式工作的,受到注意的信息和没有受到注意的信息都可以进入高级分析。

3.反应选择模型

又叫后期选择理论,认为所有的信息都可以充分受到知觉分析,容纳后才进入过滤器,过滤器不是放在高级分析之前,而是放在高级分析之后,过滤器的作用是对反应进行选择。

反应的标准:刺激的程度,刺激重要就进行反应,不重要就不反应。

受注意的耳朵的信息重要,而不受注意的耳朵的信息不重要。

反应选择模型的缺陷:所有信息都进入高级分析,不符合经济性原则。

小结:

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是有一定区别的。

知觉的选择模型认为注意是对刺激进行选择,选择发生在高级意义分析之前;

反应的选择模型认为选择发生在高级的意义分析之后。

(二)注意与认知资源的分配1.认知资源理论

将注意看做一种有限的认知资源,用资源有限的观点来解释注意的分配现象的理论,侧重解决注意的分配性,不同的活动需要不同的注意资源的参与。

根据认知资源理论,注意是有限的认知资源,是否能进行分配要看从事的活动是否都需要较多的认知资源。

2.双加工理论

将认知加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叫自动化加工,不需要或需要很少的注意,如,骑自行车、打字。自动化的加工过程非常重要,在工作、学习时尽量将一些活动自动化,有助于其他高级认知加工的进行,例如,阅读、背乘法表。

第二种是受控制的加工,需要注意的参与,受人的意识控制,需要较多的心理资源,例如,刚开始学打字、自行车等。经过大量练习,受控制的加工可以转化为自动化加工。

二、注意的生理机制

注意是由神经系统的不同层次、不同脑区协同完成的。

1.朝向反射

朝向反射是不随意注意或无意注意的生理机制,指环境中出现一种新异刺激时,引起的复杂而特殊的反射。

2.网状结构

网状结构对大脑皮层维持一定得觉醒状态,或处于一定的激活水平上,对注意有所用。

3.边缘系统

边缘系统对注意有一定作用。有研究发现,边缘系统中存在一定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能对刺激的变化做出反应,又叫注意神经元,保证对新异刺激的反应。

4.大脑皮层

额叶损伤的病人不能将注意集中在所接受的言语指令上,也不能抑制附加刺激物。

5.根据脑成像研究,三个脑区主要协同活动维持我们的注意。

这三个脑区分别是:负责认知活动的大脑功能区域;能提高脑的激活水平的丘脑神经元;大脑前额的控制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evwmh.com/zzbx/1221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