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方子 http://m.39.net/pf/a_7568336.html过去几天被一个新闻刷屏了~~~
看完这个新闻,
相信大家都会有点怕怕的~~~
去医院看病会不会有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带着这个问题,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艾滋病病毒↓
艾滋病病毒,全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年在美国首次发现,它是一种感染人类免疫系统的病毒。
由于HIV的变异极其迅速,为疫苗的生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再者艾滋病目前虽可治疗但不可治愈,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然而,研究同时发现,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外生存能力极差,不耐高温、抵抗力较低,离开人体不易生存,常温下只可生存数小时至数天。
艾滋病主要通过下面三种途径传播:
性接触传播
血液传播
母婴传播
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
此次浙江省的事件,经医院一名技术人员违反“一人一管一抛弃”操作规程,在操作中重复使用吸管造成交叉污染,导致部分治疗者感染艾滋病病毒,造成重大医疗事故。
因此可以判断此次事件是一起“医源性艾滋病病毒感染”事件。
什么是医源性感染
医源性感染是指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凡是在医疗、护理、预防过程中由于所用医疗器械、设备、药物、制剂、卫生材料、医务人员手或提供医学服务的环境污染导致的感染,均应称为医源性感染。
比如在进行输血、手术、内窥镜检查等诊疗过程中导致的病原体感染。
不仅是病人,医务工作者有也可能发生医源性感染。
那么回到一开始的问题,去医院看病会不会有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要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来看看中国疾控中心近10年来
的一组统计数据↓
从上图中不难发现,其实近年来HIV的主要传播途径为性接触传播(包括同性或异性),以年为例,全国有94.5%新发艾滋病感染者/艾滋病人是通过性接触感染。
医源性感染艾滋病的方式以经血途径感染较为常见。根据现有的调查数据显示,年经血液途径传播艾滋病占全部新发艾滋病感染者/艾滋病人的0.02%,而医源性感染又是经血途径感染的一小部分。
所以,通过医源性感染艾滋病,风险较低!
当然,即使再小的风险,发生在个人身上都是%的悲剧。
为防止悲剧的发生,那么应该如何预防艾滋病医源性感染呢?
一、医疗机构应做到
做好人员培训与管理
《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规定:“卫生计生部门要加强对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院内感染控制的培训和管理,做好艾滋病职业暴露处置和调查工作”。
一旦发现医务工作者感染了艾滋病,应立即调离有助于病毒传播的岗位,比如外科、口腔科等。
做好艾滋病患者初步筛查
对艾滋病可疑患者及需要接受输血及血制品、手术治疗等侵入性诊疗措施的患者应进行艾滋病的相关检查,尽早发现艾滋病患者。
做好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管理
在诊疗过程中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即“一人一管一抛弃”原则)。本次浙江省的事件就是因为一名技术人员违反“一人一管一抛弃”操作规程而造成的。
而对于非一次性医疗器械应按“消毒—清洗—灭菌”的程序进行处理,确保杀灭有可能存在的艾滋病病毒等病原体。
艾滋病病毒,其实是个脆弱的病毒。
可采用加热℃持续20分钟的方法,对艾滋病病毒进行灭杀。
做好医疗废物的妥善处理
对于被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的各种诊疗器械和生活废弃物,医院要严格按照隔离的要求进行消毒处理,避免患者交叉感染。
医务人员做好个人防护
在日常的诊疗活动中,医务人员要按要求做好分级防护工作。
二、艾滋病感染者/病人应做到
《艾滋病防治条例》中规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应当履行的义务包括:就医时,将感染或者发病的实情如实告知接诊医生,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感染他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故意传播艾滋病。
三、公众应做到
医院就诊。
也许有人会问这次浙江的事件医院么?确实如此,但小编还是要告诉大家,比起那些无牌无证的黑诊所,医院就诊,感染艾滋病的风险要低得多!
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输血、注射及手术等侵入性的诊疗手段。目前虽然通过改善血液及血液制品的检测、制备等技术极大地提高了血液及血制品的安全性,但血液及血液制品仍然无法做到绝对%的安全。
不管是病人还是医生,一旦怀疑发生医源性感医院的主管部门上报,由专业人员进行感染风险的评估。同时应立即采取处置措施,比如伤口的清洁、消毒等,必要时尽早服用抗艾滋病病毒药物进行阻断。
尽管医源性感染艾滋病的风险较低,但是危害却很大,不仅会对感染者造成身体和精神的双重伤害,相关责任人也会受到严肃地处理,直接责任人更是有可能受到刑法的处置!希望医疗机构和社会公众共同努力,将医源性感染艾滋病的风险降到最低,让悲剧不再发生!
往期精彩推荐
注意!1月份死亡79人,这种传染病仍然在肆虐!年后来莞工作,记得来领开工大礼包!
撰文:千纸鹤木木
美编:千纸鹤肥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evwmh.com/zzbx/12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