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是一种急性循环功能适应不全,致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有效血灌注量不足而产生的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血压下降,收缩压降至12kPa(90mmHg)以下,脉压差小于2.67kPa(20mmHg),心率增快,脉搏细弱,全身无力,四肢湿冷,皮肤潮红、苍白或紫绀,尿量减少,烦躁不安,反应迟钝,神志模糊,甚至昏迷等,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可导致死亡。就病因而论,常见的休克有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各神经原性休克。据症状表现,可分休克早期、休克中期和休克晚期。从目前积累的经验看。针灸适用于休克的早期与中期,晚期重度休克由于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广泛的内脏损害,针灸效果较差。
针灸疗法救治休克,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就见诸报道[1]。但直至50年代末、60年代初才真正被引起注意。不仅针刺、艾灸、电针等被应用于出血性休克、中毒性休克、外伤性休克等(按当时分类法),而且开始采用实验研究的手段探讨针灸作用机理,并初步认识到针灸在一定条件下之所以能预防和治疗休克,是针灸对机体调节的结果[2,3]。但是,鉴于当时对休克本身机理尚在探索,分类还不统一,带来诊断上的一些问题,加之多数报道例数偏少,因此,总起来看,这方面的工作还属于起步阶段。
针灸救治休克在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上取得重大进展,则是近二十余年的事。目前临床上多以针灸为主,配合少量升压药物进行救治。通过反复验证,发现针灸具有下列作用特点:(1)针灸可使血压在4分钟~30分钟内逐渐上升;(2)针灸升压的快慢与原血压水平有关,原来血压愈低,上升需时愈短,收缩压变化愈明显。若不伴内脏器官功能严重障碍者,疗效维持时间较长;(3)升压药物无效时,针灸仍可使之升压,两者且有协同作用;(4)针刺升压时,可使心搏量增加,呼吸加强,尿量增多,血糖升高等。另外,动物实验也表明,针灸或穴位注射等法。可以预防休克发生,并能使不同类型休克动物的呼吸、心血管功能趋向于稳定。总之,针灸救治各类休克的疗效比较满意,目前的平均有效率已在85%以上[3,11,14~15,17]。
近年来开展的机理研究表明,针灸的这种升压和抗休克作用,可能主要是通过经络和神经系统实现的。另外,与某些内分泌活动及其他体液因素也密切有关[11,12]。最近一项实验证实,针刺动物“水沟”,确可促进糖元合成,糖元异生延缓,休克向低血糖转变,从而起到抗休克效应[13]。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截至目前尚不能认为针灸可以完全代替其他措施。因此,根据不同情况,积极配合中西医疗法协同救治是是十分必要的。
(一)体针
1.取穴
主穴:素髎、内关、涌泉。
配穴:水沟、足三里、十宣、百会、合谷。
2.治法
一般仅取主穴,如用之收缩压仍不能达80mmHg,可适当加配穴位。应用中等强度的平补平泻手法。素髎穴从鼻尖端斜向上刺入,深0.5寸~l寸,持续运针30分钟;其他穴位可连续捻转提插3分钟~5分钟,稍作间歇继续运针,直至血压回升,留针l小时~12小时,视血压稳定,症情改善后去针。留针期间宜间断予以运针。
3.疗效
针灸治疗休克的疗效判断标准为:(l)显效:半小时内收缩压上升至80mmHg以上,且12小时内一直保持稳定,或者全身情况改善,血压在1~2小时内上升至80mmHg以上;(2)有效:全身情况及血压有改善,但血压在2小时以内仍未能上升至80mmHg者;(3)无效:全身情况及血压无改善。
以针刺法治疗例,平均有效率为88.6%~93.3%[4,6,10,14]。
(二)艾灸
1.取穴
主穴:关元。
配穴:膻中、百会、气海。
2.治法
先灸关元,效不佳再加取配穴。以艾卷作雀啄法薰灸,离穴区距离以病人能耐受为度,不计时间(一般15~30分钟),至汗出脉动为度。亦可以先针刺,施平补平泻之法2~3分钟后取针,再施灸。如停灸后血压下降,可以反复施灸。
3.疗效
艾灸法对感染性休克和低血容量性休克效果较好。治疗67例,有效率为67.6%~73%[2,12]。
(三)穴位注射
1.取穴
主穴:水沟、复溜、太溪。
2.治法
药液:0.5%普鲁卡因注射液。
以5号齿科长针头刺至一定深度,施捻转提插手法,使之有明显的得气感,然后推入药物,能引出传导针感为佳。每穴2ml~4ml。总量不超过8ml~10ml。
3.疗效
治疗26例,有效率为80.1%[3]。
(四)耳针
1.取穴
主穴:肾上腺、皮质下、升压点、心。
配穴:神门、肺、交感、肝。
升压点位置:屏间切迹之正下方。
2.治法
以主穴为主,每次仅取l~2穴,效不明显时再酌加。常规消毒后,用毫针直刺至耳软骨中部,针感为针刺样痛或胀痛,以中度捻力迅速捻转2分钟,频率为50次/分,然后接上电针仪行连续刺激,适当调节其频率与强度,直至升压满意为止。
3.疗效
用上法治疗50例,有效率96%[5]。
(五)体针(之二)
1.取穴
主穴:上星透百会。
配穴:足三里。
2.治法
先取主穴,以28号毫针刺入,自上星直透百会,亦可自百会和上星分别进针透刺,以次/分左右速度捻转1分钟,每5分钟运针1次;继取足三里,针刺得气后以次/分捻转1分钟,每10分钟捻转1次。直留针至症情缓解。
3.疗效
以本法救治冠心病休克12例,结果,痊愈10例,显效2例,总有效率%[15]。
(六)指压
1.取穴
主穴:内关、少商、合谷、足三里、水沟。
2.治法
上穴均取,双侧同用。反复指压各穴,注意人中穴按压不能太重太久,最多4次,因此处肌肉少,易引起瘀血,影响恢复。手法要求中强以上剌激量,直至病人脸色由青紫或青灰,转变成白色,大汗淋漓,口中呼出大气明显呼吸时,方可逐渐减轻,最后轻揉各个穴位(除少商穴)。一般只指压治疗1次。
3.疗效
共观察因药物和物理因素等造成的过敏性休克患者50例,结果全部有效[16]。
(七)其他措施
1.在针灸治疗休克的同时,必须全力找出休克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或针对病因治疗。
2.治疗时尽可能少搬动病人。松开病人衣服、让病人平卧,严重休克者,头部宜适当放低。
3.针对休克病因进行处理及作一般抗休克治疗以配合针灸,如低血容量性休克,适当补充血量,感染性休克抗感染,过敏性休克给予适量的抗过敏剂等,另如输液纠正酸中毒等,因为严重的酸中毒可影响针刺升压效果。
4.针灸效果不佳时,特别是出现脉压很低、四肢冰冷、皮肤苍白、尿量少等,表明微循环和组织灌注情况不佳,应迅速改用其他中西医疗法。
医案一
李××,女,33岁,已婚,农民。年9月6日初诊。
主诉:(代诉)青霉素过敏5分钟。
病史:患者四天来恶寒发热、头痛,咳嗽,痰出不爽,鼻流清涕,咽喉干燥作痛,吞咽困难,口渴喜饮,全身不爽。某医诊断为:感冒并急性扁桃体炎。考虑用青霉素、链霉素治疗。乃先作青霉素皮试,在皮试过程中,患者即呼口唇及四肢发麻,头晕不适、心慌、心悸、气怯、恶心、胸中懊*忄农*,烦燥不安,旋即摔倒,人事不省。
检查: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全身冷汗淋漓,尤其颜面汗下如注,呼吸微弱,四肢厥逆,脉细欲绝,心率40次/分,血压65/0mmHg。
诊断:过敏性休克。
治则:回阳固脱。
取穴:内关、百会、气海。
治法:速刺内关穴,呈75°角,向心性双手齐刺入针,施捻转补泻行守气法,使针感向上传导;再刺百会穴作平补平泻法,双艾条温灸气海穴约五分钟后,患者已能以微弱的声音说出:“我头晕……”。此时心率回复至50次/分,连续针灸10分钟后,心率62次/分,口唇已逐渐转为红晕,自觉胸膈稍为宽快,心悸惕怵亦转平稳,再留针20分钟后,心率已恢复70次/分,血压回升至/68mmHg,颜面红晕,四肢转温。除稍感眩晕及疲惫之外,其他诸症消失,化险为夷,欣然回家。
个人
长按北京治白癜风的医院哪家比较好白癜风有遗传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evwmh.com/zzbx/10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