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烫伤性皮肤综合征 > 治疗手段 >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
当前位置: 烫伤性皮肤综合征 > 治疗手段 >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
第一阶段:婴儿期(约0~1岁),基本信任vs.基本不信任
这个阶段从出生持续到一周岁,与弗洛伊德的性心理人格发展阶段中的口欲期十分一致。这一阶段,母亲的照料状况对儿童心理有深刻影响。
所谓基本信任,就是婴儿的需要与外界对他需要的满足保持一致。这一阶段婴儿对母亲或其他代理人表示信任,婴儿感到所处的环境是个安全的地方,周围人们是可以信任的,由此就会扩展为对一般人的信任;婴儿如果得不到周围人们的关心与照顾,他就会对外界特别是对周围的人产生害怕与怀疑的心理,以致会影响到下一阶段的顺利发展。
这个阶段的儿童最为孤弱,完全需要成人的照料,对成人依赖性最大。这一阶段的主要护理人一般是母亲,当婴儿饿、冷、痛等身体不适而啼哭时,母亲是否迅速及时出现给予照料是建立信任感的关键。如果母亲能以慈爱和惯常的方式来满足婴儿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信任感;如果母亲拒绝他们的需要或以非惯常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儿童就会形成不信任感。所谓惯常,是指母亲对儿童养育方式的规律性、一贯性、持续性、可靠性以及儿童体验到的可预见性,而不是忽冷忽热,一天三变。
值得一提的是,婴儿除了生理需要,还有情感上的需要。除了食物等生理上的满足,父母要注意对婴儿多一些爱抚、肌肤接触、眼神交流、声音交流等来表达对婴儿的爱意,这甚至比生理需要还要重要一些。经典的心理学实验亨利·哈罗的恒河猴实验表明,依恋的需要似乎在哺乳动物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提倡母乳喂养不仅是出于营养学的依据,更有心理学的依据。这对建立孩子的依恋关系,培养孩子的安全感、信赖感都具有重要作用。
如果母亲的照料是充满爱和惯常的,那么儿童就不会为亲爱的母亲离开自己而担心,当母亲不在身边时,他们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烦燥不安。婴儿首项社会成就是愿意母亲离开而不产生过分的焦虑和愤怒,因为他不仅具有一种外部的预见性(妈妈还会回来的),而且还发展了一种内在的信念(妈妈是可信赖的,周围世界是可信赖的)。
婴儿会通过对母亲的认识,逐渐得到这样的感觉:这个世界是可以预测的、安全的、并且充满爱意的。因此,世界是可以信任的。如果母亲表达了对婴儿的喜爱,则婴儿认为自己是被信赖的。而这种对人和环境的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乐观的个性品质的基础。
婴儿在母亲照料时,把母亲的爱和品质加以内化,同时把自己的感情投射给母亲,形成一种带有社会性的情感和态度的相依性。这是信任感的实质和核心,也是推动母亲积极照料儿童的力量源泉。
如果母亲对婴儿是拒绝的,不疼爱的,这将是婴儿挫败感的根源,并使婴儿对周围世界产生不信任感。这种不信任感有可能伴随其整个童年期,甚至殃及成年期的发展。
另外,婴儿似乎能感受母亲的情绪状态:如果母亲感到焦虑,婴儿也会感到焦虑;如果母亲心情宁静,婴儿也会感到宁静。父母对生活、对世界的不信任感似乎会传递给婴儿,所以,和谐的家庭生活也是婴儿形成信任感的重要背景。
当儿童形成的信任感超过不信任感时,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的危机方才得到解决。应当牢记,重要的是两种解决办法所占的比率。对任何人和任何东西都信任的儿童必然会陷入困境。某种程度的不信任是积极的和有助于生存的。但是,信任感占优势的儿童具有敢于冒险的勇气,不会被绝望和挫折所压垮。
埃里克森说,一旦某一阶段的特征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那这个人的人格中就形成一种品德。品德是某些能够为一个人的自我增添力量的东西。在这个阶段中,如果儿童具有的基本信任超过基本不信任,就形成希望的品德。埃里克森把希望解释为“对热烈愿望的实现怀有持久的信念,尽管存在标志生存初期的那种隐晦的迫切要求及愤怒。”
自我的希望品德是人际信任和健康人格的基础。我们可以说,形成信任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这是一个注重未来的过程,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表现在感于冒险,不怕挫折和失败,不会为必需品的满足而发愁,不局限在眼前的事物等方面的人格特征。而缺乏足够信任的儿童不可能怀有希望,因为他们必须为需要是否能得到满足而担忧,所以他们被目前所束缚,而无法寄望于未来。
所以,换一句话说,这一阶段也是儿童开始探索周围世界是否可靠的阶段。如果儿童在这个阶段得到较好的抚养并与母亲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儿童就会对周围世界产生信任感,这也将有利于下一个阶段自主性的顺利发展。相反,如果儿童在第一阶段对周围世界产生怀疑和悲观,则更可能导致下一阶段产生消极的结果。
埃里克森对本阶段获得信任感的发展任务特别重视,认为这是今后各发展阶段、特别是青年期的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基础。“这种惯常的、持续的、同样的体验提供了一种基本的自我同一性意识,我想,这种自我同一性意识依赖于对大量内部识记的和预见的感觉的认识,以及依赖于对那些确实与大量外部熟悉的和可预见性的事物及人物有关的想像。”(埃里克森,第页)也就是说,这种良好的照料,使婴儿有了自我同一性的感觉,即内部心理的记忆、预感和想象,可以与外部的人和事相协调。
父母如果对培养儿童的信任感信心不足,可求助于信念和宗教。埃里克森认为个人在人生的最初阶段建立于信任感,将来就可以在社会上成为易于信赖和自足的人,否则就会成为不信任别人和苛求无厌的人。
危机:基本信任vs。基本不信任
品德:希望
主要影响者:母亲
第二阶段:幼儿期(约1~3岁),自主性vs.羞怯和疑虑
这一阶段发生在出生第一年后至第三年,与弗洛伊德的性心理人格发展阶段中的肛欲期阶段一致。相对于第一阶段,此一阶段父亲更多地介入了,对儿童的教养参与度大大提高。
在第一个阶段,婴儿只是被动做出反应,而不能主动采取行动。但在第二阶段,儿童迅速形成许多技能,他们学会了爬、走、推,拉,学会了抓握和放开,他们开始重复这些刚刚产生的行为,并从中得到快感。他们不仅把这些能力应用于物体,而且还应用于控制和排泄大小便。换句话说,儿童现在开始有了自己的意图,试图摆脱外部世界的约束,试图显示自己的力量,想“随心所欲”地决定做还是不做某些事情,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他们要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试图拒绝大人的帮助,而且他们开始掌握了一定人类的语言,开始利用掌握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的”、“不”、“不要”表达自我的词来反抗外界控制。
这一阶段,随着儿童自我意识的逐渐形成,以大人的眼光看来,儿童的第一个“叛逆期”开始出现。因而儿童从这时候起就开始介入了自己意愿与父母意愿相互冲突的矛盾之中。所以,婴儿遇到的第二个社会问题是如何处理与父母(增加了男性成人)的关系,能够获得成人的支持和宽容,自主地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情。
婴儿的这些想法和做法,体现了独立意识,他们试图在这些活动中,获得一种自主的感觉。然而,这种自主感会遇到能力不够等实际困难,也会受到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威胁。因此,这个时候的婴儿有双重渴望:既希望父母能放手让自己做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探索活动,又想获得父母的支持、帮助和宽容。如果婴儿在不安全的时候可以安全地退回母亲的怀抱并获得安慰,他们就会更大胆的接触他人和寻求挑战。
这时候,如果父母或其他抚养人允许他们独立地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孩子需要时对他们的自主探索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并赞赏他们的进步和成功,宽容他们的幼稚和失败,儿童就会有一个舒展的、自主的感觉,就会建立自主感,形成基本的自主性,更加积极地自主探索、独立地做自己的事情。
相反,如果成人过分保护他们,怕有危险,处处包办代替,什么也不需要他们动手,不给他们提供独立自主的机会,一遇到孩子的自主探索行为就紧张的大呼小叫、大惊小怪,马上制止。又或者父母对孩子要求过高,过分严厉,稍有差错(例如打碎了杯子)就粗暴斥责甚至体罚;或者对他们生理上的不足不依不饶(例如尿床或尿湿裤子),批评过剧。让孩子遭遇太多失败的体验,导致他们或羞愧自卑、缩手缩脚,或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对自己可活动的范围感到困惑,或者变得遇事被动等待,或者怀疑自己的能力,顾虑自己的失误,并产生无能感,无用感,丧失自主感和主动性。
另外,有些父母对孩子听之任之,放任孩子,或者儿童根本就得不到成人照料,在没有成人的关怀、指导和帮助下,可以自己决定自己要做的许多事情,这样的孩子,可能不缺乏主动性――因为没有人指责和约束,但却发展为另一个极端——放任,处理事情界限不清或缺乏边界和原则,这样的儿童,往往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进而影响社会化功能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这时候,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在公共场合不干扰他人,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同时又不能伤害儿童的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换言之,父母必须把握好“度”,既要给予适度的自由,也要有所控制,需要父母具有理智的忍耐精神,仍然必须坚定地保证儿童的社会许可行为的发展。在原则问题上,“温柔地支持”成为父母对待这一阶段儿童教养方式的一种好的选择;对于儿童的过错,采用适度的处罚措施,如面壁思过、坐冷板凳反省(处罚后要给以安抚,如拥抱),这都需要考验父母的耐性。
如果父母过分溺爱,或过度保护,以及过分严厉,并常常不公正地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虑和体验到羞怯。“持久的良好愿望与自豪感发自没有丧失自尊的自我控制感,持久的动辄爱疑虑和爱羞怯的倾向来自丧失自我控制感和过度的外部控制”(埃里克森,第页)。
关于羞怯,埃里克森说:“羞怯意味着一个人意识到自己被暴露无遗,在光天化日下被人审视,一句话,它是一种自我意识。一个人被他人识破,并且在毫无准备之下被人识破……”。这是一种非常糟糕的情绪体验,不管对大人还是儿童。
在这个阶段中,如果儿童形成的自主性超过羞怯与疑虑,就会形成意志的品德。埃里克森把意志解释为:“进行自由决策和自我约束的不屈不挠的决心,尽管在幼年期不可避免地要体验到羞怯和疑虑”(,第页)。具有意志品质的儿童也更加能够面对羞怯和怀疑的境地,表现出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不可动摇的决心。意志品质往往能让人更加容易有所成就,生活得也更充实。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危机积极解决的结果所形成的各种品德都是自我的功能。例如:希望和意志的品德对人生的价值具有某些影响,但它们很少影响人的生存,没有多少希望和意志品德的个人仍能生存,也就是说,这个人能够满足生物(本我)的需要,但他可能不及那些充满希望和具有意志品质的人们那样灵活,那样乐观,或总的说来,没有那么幸福。
总之,在这一阶段,儿童不满足停留于狭窄的空间,而渴望探索新的世界。他一方面在信任感的基础上产生了自信,认识到自己的意志,产生了一种自主感;另一方面又因为觉得过多地依赖别人而感到羞怯,或因为担心越出一定环境范围而感到疑虑。这时,明智的父母对儿童的行为要注意掌握分寸,既要给予适度的自由,也要有所控制,这样才能养成儿童的宽容而自尊的性格。反之,如果儿童因不知所措而感到困惑,就会引起本阶段的心理社会危机。这一阶段,父亲和家庭其他成员在儿童心目中增加了重要性。 游戏在儿童生活中也开始占重要地位,它给儿童提供了一个安全岛,可以使儿童在其内心法则范围内发展自己的自主性。埃里克森认为本阶段的发展任务的解决,可为个人今后的遵守社会秩序和法治生活作好准备。
危机:自主性vs。羞怯和疑虑
品德:意志
主要影响者:父亲
第三阶段:学龄初期(约3~6岁),主动性vs.内疚感
这个阶段发生在第四年至第六年左右,与弗洛伊德的性心理人格发展阶段中的性器期阶段一致。这一阶段,儿童所处的家庭氛围、文化和价值观念对儿童成长有重要影响。
在这一时期,儿童能更多地进行各种具体的运动神经活动,知觉和肌肉运动的更加精确化,更精确地运用语言和更生动地运用想象力。这些技能使儿童萌发出各种思想,行为和幻想,以及规划未来的前景(如长大了要做什么)。随着能力的增长,儿童获得了更多的移动自由,建立了更宽的物理环境,活动范围可以扩展到家庭的范围以外。语言发展已经达到足够水平,从而使他们能够提出问题,最喜欢问的问题是为什么。除了模仿行为外,个体对周围的环境(也包括他自己的机体)充满了好奇心,知道自己的性别,也知道动物是公是母,常常问问这,动动那。按埃里克森的话来说,这个阶段的儿童“一般对形状规格的差异,特别对性差异都产生一种毫不厌倦的好奇心……现在他在学习上大胆探索且精力充沛:这就致使他越出自己有限范围,投入未来无限的前景之中。
在前两个阶段,儿童已懂得他们是人,现在他们开始探究他们能成为哪一类人。在这个阶段,儿童检验了各种各样的限制,以便找到哪些是属于许可的范围,而哪些又是不许可的。这一阶段儿童在生理上达到了第一个成熟期,他们开始利用自己的生理能力干许多具有侵犯性的事情,如打人、讲话中冒犯别人。好奇地探索也是一种侵犯性,他们开始有了不少幻想,有了一些目标,并为目标实现而努力。好奇心也向性别差异发展,“对异性父母的爱恋情结“发展了起来,但这是不允许的。社会生活的习俗和传统不允许这些东西发展和存在。因此儿童这一阶段面临的是,他要探索哪些是允许的,哪些是不允许的。他们面临着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在这阶段“超我“产生了。超我的产生主要来自于父母及处界的反应。人在做事情时总会受到别人的注意,如果受到支持,以后会继续做。
这时候,如果儿童的好奇心以和主动性探索活动得到大人的鼓励,而且大人还提供更多机会让他得以自由地参加各种活动,儿童提出的大量幼稚的问题也及时得到了大人耐心地解答,儿童就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主动性就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发展出一种自主的意识,会更加强调自己的意图,会对周围环境的进行更为积极地探究,会按自己认为有效的方式行事,使自己的潜在能力得到发挥。而且,伴随语言技能的迅速发展,一方面儿童通过言语探询来掌握新知识,同时刺激了儿童的沟通意识或主动沟通能力,行为的主动性自然而然地也相应得到发展。
相反,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主动性活动采取否定、压制的态度,对孩子的自我创造、想像等进行挖苦、嘲笑甚至辱骂,就会使他们认为自己的游戏是不好的,自己提出的问题是笨拙的,致使儿童产生内疚感、挫败感甚至罪恶感。他今后将寻求一种规矩的生活,由于缺乏自主性,当他们在考虑种种行为时总会习惯性地自责、内疚,所以,他们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隘的圈子里、因为这样不会犯错,不会受指责,这样很安全。如果他的主动活动总是遭到指责,他会感到似乎自己本身就是被讨厌的,由此感到愧疚,感到自己是多余的,就会唯唯诺诺,止步不前。
所以,如果父母鼓励儿童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那儿童会以一种健康的独创性意识离开这个阶段;反之,如果父母讥笑儿童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那儿童就会以缺乏自信心离开这一阶段。
如果儿童在这个阶段获得的自主性胜过内疚,就会形成目的的品德。埃里克森把目的解释为:“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的目标的勇气,尽管这种目的曾被幼年的幻想,被内疚、被对惩罚的丢魂落魄的恐惧所阻挡“(,第页)。有目的品质的儿童富于想象力和创新性、主动性和进取心,具有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不怕失败和惩罚,因为有这种勇气,所以不会为幼儿期想像的失利、罪恶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阻止。
游戏在本阶段占中心地位,执行着自我的主要功能,并在解决内心各种矛盾中体现出自我治疗和自我教育的作用。父母应当鼓励孩子的游戏,为孩子的游戏提供条件,父母需要积极地参与到儿童的游戏中,扮演游戏角色,暂时忘掉自己是个大人,多让孩子在游戏中作主。
本阶段儿童的社会关系,已从儿童-母亲-父亲的三角关系逐渐扩充到社会伴侣,幼儿的社会重要他人扩展到家庭所有成员,也包括承担教养的幼儿园教师,幼儿是在与所有亲密成员的交往中,在这些成员对自己的态度中,形成更为精确的自我感觉,形成主动感或内疚感。
埃里克森认为,个人未来在社会中取得的成就与儿童在本阶段所达到的主动性程度有关。在这个阶段,幼儿仍有从他人那里获得安全和帮助的需要,家庭成人成员、幼儿园教师,都有责任在保持幼儿主动性的前提下,对他进行帮助和指导。
随着儿童在前面三个阶段中所遇到的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就获得了希望,意志和目的三个积极的品德。
危机:主动性vs。内疚感
品德:目的
主要影响者:家庭
第四阶段:学龄期(约6~12岁),勤奋vs.自卑
这个阶段从出生后第六年到第十二年间,与弗洛伊德的性心理人格发展阶段中的潜伏期阶段相当。大多数儿童整个发展阶段都是在学校度过,而且有了更多的社会交往。
儿童的智力不断地得到发展,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迅速,他们提出的问题很广泛,而且有一定的深度。他们的能力也日益发展,参加的活动已经扩展到学校以外的社会。这时候,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已经不是父母,而是同伴或邻居,尤其是学校中的教师。
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所以在这一阶段中,需要儿童专心学习大人设定的知识与技能,为将来成为合格的社会生产者而准备。对于大人来说,学校还是培养儿童将来顺应他们文化的场所。因为在大多数文化中,包括我们自己的文化,生存要求具备与他人合作的工作能力,所以社交技巧也是在学校要学习的重要课程之一。
对于这一阶段,埃里克森说…他丰富的想象被驯服,被一些非人性事物的法则所约束,甚至被读、写、算所约束。因为,尽管儿童在心理上已经具有做父母的基本因素,但他在生理上成为父母之前,首先必须是一个劳动者和有可能养家活口的人。(,第-页)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在这一阶段所学的最重要的课程是“体验以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第页)。在这门课程中,儿童可以获得一种为他在社会中满怀信心地同别人一起寻求各种工作和职业做准备的勤奋感。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
男女儿童在本阶段各自据守自己的疆界,并不断应用自己发展着的肌肉、知觉和身体技能以及增长的知识,竭尽所能去改善自我过程,以求能成功地解决社会所提出的挑战。儿童在本阶段已意识到进入社会后必须在同伴中占有一席之地。他一方面勤奋学习,以期在学业上取得成就;但又担心自己会遭遇失败,因此勤奋感和自卑感构成了本阶段的基本冲突。
这一阶段的勤奋是受鼓励的,鼓励来自于此阶段的社会重要他人——家长、老师、同学和邻居,但是总会有人会因课堂或操场上失败并产生自卑感。当儿童刚刚迈入小学校门时,他们几乎都是勤奋的。为了不落后于同伴,他必须勤奋学习。但从三年级开始,孩子的学习成绩导致了对勤奋的不同感觉:如果他的学习得到了同伴、老师和家长的认可,他就认为勤奋对于他来说是有用的。由此养成勤奋的习惯,从勤奋中寻找成功的机会。
相反,如果儿童的学习得不到同伴、家长,特别是老师的认可,有些孩子就会对勤奋产生质疑――认为勤奋对于自己是没有用的,并放弃了对勤奋的追求。如果儿童没有形成这种勤奋感,他们就会形成一种引起他们对成为社会有用成员的能力丧失信心的自卑感,这种儿童很可能会形成一种“消极的同一性”。
同这一阶段相联系的还有另一个危险,即儿童将来会过分重视他们在工作能力方面的地位。如果儿童对认知的东西过分看重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种人的生活将是缺乏色彩的。如果他在学业经历中缺少“快乐”体验,那么他以后就可能把工作当作是不得不做而无奈的事情,只在意工作技能带给自己生存的利益,而无思想地、机械地重复工作而缺少创造性。另一种情形是,他们认为工作就是生活,因而看不到人类生存的其它重要方面。
“如果他把工作作为他唯一的义务,把某种工作作为唯一有价值的标准,那么他也许会成为一位因循守旧的人,成为他自己的技术和可能利用他的技术的那些人的毫无思想的奴仆”。按照埃里克森的理论,在这个阶段里,必须鼓励儿童掌握为未来就业所必需的技能,但不能以牺牲人类某些其它重要的品德为代价。如果孩子不只是认为工作有价值,其他生活中的活动也有价值,那么他以后就能不断在创设对自己人生有意义的活动中体验到一种勤奋感。
如果儿童获得的勤奋感胜过自卑感,他们就会以能力的品德离开这个阶段。“能力……是不为儿童期自卑感所损害的在完成任务中运用自如的聪明才智”。象以上论述过的其它品德一样,能力是由于爱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evwmh.com/zlsd/11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