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医生是怎么看病的健康宝典


  书名:医生是怎么看病的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作者:田吉顺

  内容简介:

  医生到底是怎么想的?

  没问两句就让你去做一堆检查

  你跟XX一样的病,为什么他吃药你开刀

  只是想了解一下,医生却让你住院

  你排了N天队想住院,医生却迟迟不开单

  ……

  本书从一个产科医生的角度,告诉读者,医生是怎么看病的,医生在看病时的诊断逻辑是什么,怎么判断病情,怎么决定使用什么药物,用哪些医疗手段。

  精彩讲故事,明白说科普。产科男医生教我们识别最常见的过度医疗陷阱,用案例阐述怎样和医生沟通病情最有效。

  作者简介:

  田吉顺,身经百战的妇产科男医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编号:

  中文互联网第一档医生谈话类播客“太医来了”主持人。曾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妇产科学会主办的官方杂志上发表临床学术论文。长期致力于网络医学科普工作,是知乎网健康与医学领域最佳答题者,拥有粉丝近40万;并在多家网络平台开设医学科普专栏,文章多次被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刊载,并接受《大众健康》专访。

  著有《行医者说——知乎田吉顺自选集》《妇产科男医生告诉你》。

  书摘正文:

  读书乃是以别人脑筋里制造出的矫揉造作的东西自娱。

  ——约翰·范布勒(JohnVanbrugh)《故态复萌》(TheRelapse)

  前言

  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刚刚做爸爸不久,作为一个见惯了分娩和手术的妇产科医生来说,自己老婆生孩子时候的惊心动魄,至今还历历在目。

  老婆一直在跟我念叨,说她一定是女人怀孕生孩子里头最不顺的。从怀孕三个月开始,就发现肝功能损伤。肝酶指标,踩着各种治疗方法的尸体,还是蹭蹭的往上涨,最高涨到接近正常值的10倍。早孕筛查高危,妊娠期糖尿病,羊水过多。总之,整个怀孕过程,就是在给老婆上一堂生动的高危妊娠课。她在孕期最经常做的,就是瞪大眼睛,吃惊的说:“啊?还有这种毛病!”

  而这一切的不顺利,在分娩的那一刻达到顶峰——产后大出血!

  老婆孕期最后一次B超,发现羊水几乎没有了,宝宝在肚子里有缺氧的风险,这让我感到措手不及。于是急诊做了剖腹产手术。然后,因为宝宝头太大,位置又高,术中娩头困难,所以,剖腹产术中又用产钳拉出来的。再然后,就是产后大出血。

也不用放到一百年前,就是我们奶奶生我们爸爸那会儿,女人生孩子,就是在鬼门关上逛一圈,一脚在门里头,一脚在门外头。就是现在,产妇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也是产后出血。而一直到老婆因为出血过多,被送进ICU(重症监护室),身上插满了各种管子之后,我也才意识到——产后大出血,这事儿竟然发生在我身上了!

  很熟悉的抢救流程,更熟悉的抢救病人!

  老婆产后出血开始的一些处理,都是我亲自做的。在医生和丈夫两个角色不停的转换几次之后,我发现自己的大脑在被逐渐清空,我不愿去考虑那些抢救后的种种可能性。到最后,我能做的,只是安慰躺在病床上虚弱的妻子。吴彦祖在《公主复仇记》里的一句台词,用在当时倒是很贴切:“我曾经救过很多人,但是如果此刻有人要问,我最想救的人——是你!”

  老婆产后出血的原因是宫缩乏力,最后用了宫腔填塞的方法终于基本控制住了。宫腔填塞,就是把纱布塞进子宫里面压迫,如果还控制不好,那基本就只有子宫切除这一步了——这抢救生命的最后一步。

  抢救忙活了一夜,老婆出血量超过ml,相当于体内超过七成的血。在输了ml血之后,血色素也只有七克多,正常人最少十一克。

  这还不是故事的结束。

  纱布不能一直塞在子宫里面,48小时后总要取出来的,而纱布取出之后,也仍然有继续出血的可能。

  取纱布那天,正好是我值夜班。纱布取出之后,血还一直在流,几个小时里又出了ml,于是继续各种宫缩的药物上去。我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也不敢去想会发生什么。

  这时候,老婆的闺蜜,也是我的高中同学,打来电话询问情况。在听我简单描述完过程之后,她在电话里不停的质问:怎么会这样?你不是产科医生吗?整个孕期不是你一直照顾的吗?怎么会羊水就突然没有了?不是在你手上手术的吗?怎么就大出血了?纱布取了怎么还在出血?你有没有用过药啊?

  这些熟悉的问题,过去很多病人和家属都曾经问过,我会微笑着作解释;但在那一刻,我一直紧张的神经实在是绷不住了,一个人在办公室里,对着电话,哭出声来,不停的回答着一句话: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最终,我还是幸运的,最可怕的一幕没有发生,出血渐渐止住。现在,老婆身体已经恢复。

  讲完我自己的故事,你看到一个无力的医生,一个面对自己最爱的女人,却只有流泪的医生。而遗憾的是,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医生都是无力的。

  曾经给一个宫内感染的病人做引产。这是一个36岁试管婴儿的孕妇,双胞胎,因为有出血住院保胎的。患者年龄比较大了,第一次怀孕,又是试管婴儿,双胞胎,所以我们也非常积极的一心想把孩子保下来。无奈天不遂人愿,到了25周的时候,已经明确宫内感染,并且血培养已经阳性了,提示败血症,再继续妊娠下去,恐怕大人也要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了。于是我们劝她放弃,早一点引产终止妊娠。经过反复劝说,孕妇终于同意放弃了,这时已经是痛哭流涕,边哭边说:“都是我不好,都是我的错,我对不起我的孩子!他们太可怜了,我对不起他们!”我想我可以理解一个准妈妈对自己肚子里的孩子的感情,但是我得纠正她:“这不是你的错,你一点儿错都没有,你也没有对不起你的孩子。再继续妊娠下去,你自己的命都要没有了,你只能放弃,但是,这不是你的错。不是说所有不好的结局都能找到一个犯错的人,没有人犯错也照样会有不好的结局。有生命结束了,不是说就一定是有人犯错了。得了癌症或者其他绝症的人,他们做错什么了?他们都没做错什么,但还是会得病。如果一定有谁做错了,那就怪老天爷或者怪上帝吧,是他们错了!”

  之所以让我想到人类的疾病和死亡是上帝犯的错,是因为之前做的一台剖腹产手术。产妇因为子宫畸形,担心分娩过程中出现子宫破裂,所以做了剖宫产手术。结果发现,宝宝的右腿膝盖长反了!就是说膝盖的髌骨长到了后面,前面变成了腘窝。旁边的医生看到这个情形,大呼:“上帝犯错误了!它在造人的时候把腿给装反了!”这种情况以前确实没有见到过,于是我们咨询了儿科的骨科医生,他们认为这种情况应该是因为畸形的宫腔,使胎儿在宫内活动受限,长期压迫造成的膝关节移位,应该可以尝试手法复位。可能你会认为是母亲的错,可是她也不想自己的子宫是畸形的啊,所以,这真的是上帝犯的错!

  都说冤有头债有主,当我们碰上不愿接受的结果时,总是有一种归因,就是认为一定有人犯了错误,否则怎么会有这么差的结果!如果人人能做好自己的事,那么结果就应该是好的。所以,看病的时候就会有两种归因,一种是像那个双胞胎的母亲,觉得自己犯了错;而更多的,则是归因到医生身上。如果病人的病没有被治好,甚至死去了,那么就一定是医疗事故;如果发生了误诊,就一定是医生不负责任、玩忽职守。但是,为什么有了不好的结果就一定是因为某个人犯了错误呢?人人都做好自己的事,结果就真的应该是好的吗?如果是上帝犯错了呢?以人类的渺小,又怎么可能挽回上帝的过失?

  在经历过无神论的全面教育之后,我们拥有了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我们坚信人类是这个世界的主宰。我这里也不需要你相信上帝,只是在自然面前请保持人类的谦卑。面对疾病,医生和病人是一样的,还都是弱小的人类!

  就目前来看,其实医生的实际作用并不大,他们也不过就是在身体运行出现紊乱时,用点小手段,来帮助人体重新回到正轨。比如用药物治疗,针对异常的某一个环节,利用药物纠正这个异常。但是药物缺乏自我识别和协调,它在纠正机体异常的时候其实也给机体运行带来了其他异常,这就是药物副作用,然后我们再利用机体的自我协调能力,纠正本来的和药物带来的各种影响,使身体重回正轨。手术也是一样,无论手术大小,最终都是通过机体的自我修复和协调能力,让病人术后康复。所以,以目前的医学水平,最终让你重获健康的不是医生,而是你自己的身体,医生就是帮把手而已;医生绝大多数时间不是“治”人,而是“帮”人。

  从老婆闺蜜的质问中,可以看到民众对医生的期望;而美国首位分离结核杆菌的特鲁多医生(E.L.Trudean)的墓志铭,却告诉你医生的无奈: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Tocuresometimes;torelieveoften;to   患者期望的,和医生能做的,之间总是有着巨大的差距,一个只能尽量缩小,却总也消失不了的差距。而这本书,就是要告诉你,医生其实是做什么的。

  医生的培养是漫长的,要学习大量的专业知识,包括生理、病理、解剖、组胚等等基础学科和内外妇儿等等临床学科。就好像周星驰主演的《鹿鼎记》中,陈近南要传授给他绝世武功,那本叫做《绝世武功》的书其实只是个目录而已,真正的绝世武功秘笈却是有一堆,陈近南看了三年,练了三十年。而对于医学这一门绝世武功,无数前辈也都花费了数十年的心血,我这本小书连个目录都算不上。医学生们花了五八年学习医学知识,几十门的专业课程,动辄成百上千页的课本,就算是简简单单介绍各个医学术语,也不是一两本书就能完成的。而且,即使是知道了那些术语,也不过都是些死知识,没有相关的知识框架,也难以形成清晰的印象。

  “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要想比较快速的涉猎一个领域,比较好的方法,就是从这个领域内的问题和事件入手,由领域内的专业人士结合具体问题,做出提要钩玄的说明,直接讲明主要内容,读者再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就可以对这个领域形成一个自己的认识。而医学内容纷繁复杂,在如此浩瀚的内容中如何选择如何取舍,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本书不是一个医学专业知识或者医学术语的普及,而是想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医生所进行的每一个医疗活动,做出的每一个医疗决策,他的依据是从哪里来,医生做出医学决策的时候,是以什么方式整合这些专业知识的。

  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医生可以做些什么(更确切的说是实际上没办法做什么),以及一些必须的概念,比如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的一些相关知识。第二部分介绍医学统计学和临床诊断学的几个相关概念,这些是医生对专业知识进行整合的基础,尤其是临床统计学,它是医生决策所依据的数据来源,这些数据无法做到对事实绝对精确的描述,决定了医生总是会有犯错的可能。第三部分介绍诊断和治疗的相关思路和原则,其中重点介绍循证医学的原则。第四部分介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医学伦理学的相关内容。希望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对医学有一个大体上的了解,在就诊的时候,可以对医生的一些做法有所理解。

  第一章医生看病不是修电脑

  我们渐渐明白,我们对那些真正有用的东西所知甚少,我们无力改变我们潜心研究的疾病中大多数的进程,尽管医学表面看起来是一个有学问的职业,但它实际上是一个极为无知的行业。

  ——刘易斯.托马斯(LewisThomas)《最年轻的科学》(TheYoungestScience)

  医生首先要请求患者的宽恕。

  ——伯格曼(IngmarBergman)电影《野草莓》(Smultronst?llet)

  医生看病不是修电脑

  曾经看到网络上有人调侃说,我电脑坏了,找人修电脑,如果没有修好,我可以不给钱,再找一家能修好的;但是看病就不一样了,就算医生没有给我治好病,也照样要收我的医疗费。

  乍听上去,好像挺有道理的,医生提供的是医疗服务,病没治好,怎么能收钱呢?

  但是仔细再想想,就有问题了——类比的有问题。

  之所以觉得电脑没修好你拒绝付费,是因为你认为电脑应该肯定能被修好,即使换再多的配件,也应该能修好。而你之所以认为电脑肯定能被修好,是因为,电脑是人造出来的,就应该知道它的原理,所以它就肯定能被人修好。

  这时候,你就看出问题来了。不是说人是上帝造出来的吗,那么,只有你找上帝看病,他没有给你治好病,你才可以拒绝付费。

  而如果你是找医生看病,医生是人,不是上帝,那么就不应该相当于找人修电脑,而应该相当于一台电脑找另一台电脑来帮忙修电脑,那就不能保证修好了。但是,不管修没修好,都费电啊,你得付电钱!

  上面的只是些玩笑话,但是却说明了问题。病人来看病的时候,期望值是很高的,他们希望我身体出的故障,来到医生这样的维修人员这里,就可以发现问题所在,然后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再不济,最多换个配件,做个手术嘛,但应该是能治好的。

  但现实显然并非如此。医生不像电脑维修人员那样,非常清楚的了解电脑内部的各种原件,了解电脑运行的各种原理——毕竟,上帝他老人家,在造人的时候,没有随手记一本人体构造及使用手册出来,更没有向医生发放人体维修指南这样的秘笈。所以,不要说修理了,就连能不能发现毛病出在哪,可能都是件难事儿呢!

  疾病是怎么诊断的

  还是拿修电脑来类比。电脑出了故障,找人来修,总要先发现是哪里出了问题,出了什么问题,这在医学上,就是做出诊断。

  要说做诊断,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一个工作了十几年的内科医生,他的价值体现可能就在一个诊断上——你总要先明确问题了,才能谈下一步的处理。

  疾病的诊断,最先想到的就是自己感觉到什么不舒服,或者体检的时候查出了什么问题,然后就把这个不舒服诊断为疾病了。比方说高血压,诊断起来说容易很容易,正常人血压是这么高,你比正常人高,你就是高血压了。但是说不容易也不容易,因为正常人平时血压也会有波动,不可能一个人一辈子只维持在一个血压上面,那到底血压多高是正常呢?又要高出多少才算是高呢?这就需要医生们研究血压波动的机制,并且统计正常人的血压值,还要规定如何测量血压的方法,然后划定一个值,高于这个值的就诊断为高血压。

  在诊断的时候,除了这样直接对症状诊断,更多的还是想明确这个病到底是什么,要知道这个病是什么,最好能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个病,这就是病因学。当你能明确病因的时候,就能够了解这个疾病的本质了,就可以寻找针对病因的治疗,至少有了努力的方向。所以,病因学诊断应该是最好的诊断。

  比方说肺结核,它指明了起病的器官,疾病的性质(炎症),更重要的是,它点名了炎症的病原体,是结核菌。这样问题就好办了,用抗结核药物就能治病。

  但很遗憾的是,很多疾病要想得到病因学诊断是很困难的,很多疾病,或者说大多数疾病的病因,现在压根还不知道呢,怎么获得病因诊断?于是退一步,能获得病理学诊断也是不错的,至少比只是大体的了解一点不正常要精细的多。比方说很多的恶性肿瘤,要确诊,都是要靠病理结果,要么是手术切除的标本,要么是取的活检标本。而这个诊断的标准,对病理学的镜下表现都有严格的要求,比方说显微镜下的细胞是什么样的,细胞核有多大,都有严格标准,来作为大家的诊断依据。

  但是有些疾病的起病过程还是很长的,疾病所处的时期不同,结局和治疗方法也不同,所以大家又会给疾病诊断上在加一个分期诊断。比方说上面说的癌症,只是知道一个癌症还不够,到底是到了哪一期了,也很重要,所以还有个分期诊断。多数肿瘤分期诊断一般是按照TNM分期,就是根据肿瘤大小、浸润范围、淋巴结转移和远端转移情况来分期。因为肿瘤的大小、浸润范围、是否淋巴转移或者远端转移,对肿瘤最终的结局影响很大,所以大家就根据这些方面,来细分不同期别。

  前面提到的这些诊断,都还算是比较明确的。而实际当中,还有很多疾病,既找不到病因,又没有病理,而且病人不正常的地方有太多(不局限于一个脏器或者一个系统),这时候就比较麻烦了。

  这里先解释一个“一元论”的概念。就是说一般情况下,不管病人的临床表现有几个,比方说这个病人同时有头疼、肚子疼、发烧等等,虽然临床表现很多,但都尽量用一种疾病来解释。你不能说头疼是头的诊断,肚子疼是肚子的诊断,发烧又是发烧的诊断。而是希望用一种疾病诊断,比方说是不是某种寄生虫的多脏器表现,来最终解决问题。这是临床诊断的一个常用原则,在第四章中会有详细解释,这里就先不多说了。

  像前面说的,临床表现好多异常,我们又希望能用一元论来解释问题,这怎么诊断?最最典型的是系统性红斑狼疮。西方有句话叫lupuscandoeverything。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个全身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全身各个脏器都可以临床表现,又没有搞清楚病因是什么。于是大家决定,在临床表现、体征、辅助检查里的11项,符合4项或者更多的就能诊断。这也是临床上一些“综合征”的诊断方法。

  所以你看,诊断也是一门学问。在很多内科医生眼里,很多诊断都很有点寻找线索破案的味道。医生总是不满足于症状上的诊断,因为这对治疗的指导意义不强,而更希望能获得病因学的诊断。但病因学诊断可不是那么容易获得的,很多人可能就是因为发了几天低烧,就被医生收进去住院了,住了好几天院,做了各种各样的检查,到头来,究竟为什么发烧,医生可能还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种情况也并不少见。那为什么病因这么难获得呢?

  病因可不简单

  病因这东西说说其实挺简单,就是得病的原因,但要想获得其实很难。你怎么能证明某个事件就是原因呢?因果关系问题,这是个哲学问题啊!

  你打开开关,电灯就亮了,关掉开关,电灯就灭了,经过反复试验发现,“开开关”和“电灯亮”是有因果关系的,而且是充分必要的原因,说明因果关系很强。但是,“开开关”却不是“电灯亮”的唯一原因,比如前提是要有电,电路是通的也是原因,同时灯泡需要是正常的,如果影响到这些因素,也会影响到电灯是否会亮。所以,一个结果应该是有一组原因影响生成的。

  疾病的发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也不是一个特定原因造成的。医学上对病因的定义是,使人群中发病率升高的因素就是病因,如果其中一个或多个因子不存在时,人群中疾病发生频率会下降。这是一个概率论的因果观,就是使结果发生概率升高的事件就是一定程度上的原因,医学上通常把这些和疾病相关的因素称为危险因素。

  为了搞清楚一个疾病的发病原因,医学上可能还会找到很多的“诱因”,但还是没法明确“病因”。疾病的诱因是什么?诱因就像是作案动机,存在诱因不等于一定得病,就好像有作案动机不一定就会犯罪一样。我看到你很有钱,也就可以算是有了杀人的动机了,谋财害命嘛!但是,大多数情况,看见比自己有钱的人,最多是羡慕嫉妒恨就算了,而很少有人会挥刀杀人的。真正见财起意谋财害命的,除了这点儿动机之外,肯定还有别的原因或者前提条件,比如此人性格上的因素,或者是不寻常的经历等等。在不询问本人的情况下,要想非常明确清晰的了解一个人犯罪的真实心理变化,还是非常困难的。恋爱过的人也都知道,仅仅通过外在表现,你是很难猜透对方实际在想什么。疾病也是一样,仅仅存在诱因,你还不能判断就是得了这种病,诱因甚至连必要不充分条件都算不上,由于对疾病诱因的了解有限,所以,就算你没有发现某种疾病的诱因,也不能排除就不会得这种疾病。从诱因到疾病之间,一定还存在什么其他的事件。

  前面已经提到,一个结果的发生应该是有一组原因造成的,那么当出现一种疾病的时候,应该是有多个病因参与,这些病因又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比如根据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的观点,也存在必要病因和充分病因。再比如,如果病因a→病因b→疾病,那么就称病因a为间接病因,病因b为直接病因,或者叫做近端病因。比如高血压、肥胖可以是某些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两者关系密切。而不健康饮食、缺乏体力锻炼又可以看做高血压、肥胖的病因,相对来说就比较“远端”了;还有更远端的经济文化因素对饮食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也可以被看做是间接病因。所以,间接病因越远端,和疾病的关系越不是那么直接和明确。

  有一个著名的实验,证明青蛙的耳朵是长在腿上的。实验方法是,对着青蛙喊:蹦!它蹦了。你把青蛙腿切掉,然后喊:蹦!它不蹦。于是证明,青蛙的耳朵长在腿上。

  看完这个实验,可能你觉得这很可笑,因为你早就知道这个结论是假的。但是,面对医学上的问题,不是上帝的我们,可就没有那么全知全能了。我们面对的,是大量的充满迷惑性的数据,让你以为,啊,我找到这个疾病的病因或者危险因素啦!而事实上,你可能只是发现了长在青蛙腿上的耳朵。

  其实,就算是明确一个危险因素,也是很困难的事情。

  羊水过少和产后出血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前言里提到的,老婆闺蜜在电话里不停质问的问题:羊水怎么就没了?怎么就大出血了?我当时只会说“我不知道”,但实际上,我还是知道一点儿的。

  先说说羊水过少。

  羊水过少是孕期很常见的一种异常。我们人类生出来之前,是泡在羊水里的,而这个羊水,不是一潭死水,而是像小学应用题里的水池那样,一边有进水管,一边有出水管,而且还要同时开放!(此处插漫画,小学应用题题目)就是说,这一池水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既在不停的产生,又在不停的被吸收回去。

  进水管,就是羊水生成的渠道,主要是胎儿的尿,同时胎儿肺也会参与羊水生成。而胎儿要产生尿,得通过胎盘,从母亲身上获得液体,所以,胎盘是总进水阀门。出水管,就是羊水被重新吸收回去的渠道,一半的羊水通过胎膜直接吸收回去了,还有胎儿在肚子里也会吞咽羊水——所以,你看,你不是吃屎长大,确切的讲,是喝尿长大的,喝童子尿长大的!

  知道了水池里水的来源和去路,那么如果池子里的水多了或者少了,就可以从来源和去路上找原因。比方说羊水过少,原因总归是两方面的,一个是进水管进去的少了,一个就是出水管出去的多了。

  进水管方面的问题,总阀门在胎盘,那么如果存在各种原因造成的胎盘功能下降,就会造成羊水过少。总阀门正常,但是上游出现问题,比如母亲脱水,或者血容量不足,也是会羊水过少;胎儿可以从胎盘获取足够的液体,但是,如果胎儿泌尿系统有问题,小便排不出来,或者排出来的少,也会羊水过少。这是进水管的问题。出水管呢,如果这个池子漏了,那么羊水损失的就多,就会羊水过少,这就是胎膜早破。

  看上去好像对羊水过少的原因已经挺清楚的了,但实际上,还是有一部分不明原因的羊水过少。像我老婆这样,到了预产期突然的羊水过少,也只能用胎盘功能的急剧下降来解释了——也只是一个解释而已,于实际其实帮助不大,因为不管你怎样解释,事情还是发生了,为了孩子安全起见,剖宫产是逃不掉了。

  再说说产后出血。

  前面已经说过了,产后出血,是产妇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发病率大约2%-3%。但是,因为产后出血量的收集和测量很困难,估计出血量主观成分比较大,有说法,可能估计出血量只是实际的一半,所以,实际的发病率可能更高一些。

  产后出血的四大原因,即使不是产科专业医生,医学院大三的学生也能背得出来: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产妇凝血功能异常。而且,这四大原因并非独立,而是互相影响。

  其实,这里的原因,都是直接原因,你还要再深究一步,比如说子宫收缩乏力,这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子宫收缩乏力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于是,大家又找到了很多高危因素,比如产妇精神的紧张,体力消耗过大,产程时间过长,胎儿过大或者多胎引起的子宫肌纤维过度伸展,等等等等。但这都是高危因素,而并非一对一的病因。而对于像我老婆来说,我能想到的,她唯一的高危因素,可能就是剖宫产手术了。而且,在术中术后,都用了各种收缩子宫的药物,结果还是大出血。

  这时,就会有一句话萦绕耳边:医者不能自医啊!

  药物的副作用——伟哥其实本来是个失败的产品

  现在你看,有些病因我是知道的,但是知道了又怎样?最后还是羊水少了,还是大出血了。这就又是个问题了:本来病因能知道的就不多,有些疾病,就算是知道病因,它该发生还是要发生的,可能你都没办法去阻止它,甚至有些疾病,发生之后,可能也没办法去处理它。

  说到疾病的治疗,最容易想到的两种方法,吃药和做手术,那么就来看看这两种方法。

  一说到吃药,尤其是西药,大家脑子里会迅速闪现出三个字:副作用!且不说你是不是能药到病除吧,单单一个副作用就够受的了,我这毛病没治好呢,您这又添新问题,葫芦还没按下去呢,瓢就起来了。那么就先说一说副作用。

  主要是介绍几个概念:

  药物的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这是西医药理学的一个概念。我们知道,用药是为了治病,就是说用药都有它的治疗目的,而用了药之后,不符合它的治疗目的,给患者带来不适或者危害的反应,就是药物的不良反应。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很多种类,这里主要说一下副作用和毒性反应。

  副作用(sidereaction):是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引起的不良反应,就是说虽然是治疗剂量,但是却和药物的治疗目的无关,反而给患者带来了不适和痛苦。一般情况下,副反应的不适感是轻微的。

  为什么治疗剂量下的药物会有治疗目的以外的作用呢?这跟药物的选择性有关。讲药物副作用的时候,给我最直观认识的就是阿托品。人体内有一种胆碱受体,广泛存在于体内很多脏器,阿托品这种药物可以阻断胆碱受体,所以阻断胆碱受体就是阿托品的药理作用。我们在用药的时候,就是要利用药物的药理作用。比方说有人胃肠道痉挛绞痛,这种平滑肌的痉挛就是胆碱受体的作用,于是我们利用阿托品阻断胆碱受体的原理,来缓解痉挛,解除疼痛,这时候,缓解平滑肌痉挛就是阿托品的治疗作用。但是前面提到了,全身很多脏器都有胆碱受体,阿托品并不只是单纯作用于胃肠道平滑肌,心肌上也有,那么心肌的胆碱受体也被阻断掉了,于是就会出现心动过速,这时候心动过速就成了副作用。所以,副作用是药物选择性作用差引起的,是药物本身所固有的作用。

  关于药物副作用,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故事。有一种叫作枸橼酸西地那非的药,具有扩血管作用,研制之初是打算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进入临床试验之后发现,治疗作用并不理想,但是副作用却相对明显,一个比较严重的副作用就是,很多男性会出现勃起现象。很多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被试是些老人,你想,一老大爷,本来吃药是治疗心血管毛病的,不成想吃了药,毛病没怎么好,结果当众勃起了,确实是挺尴尬的事。于是,研发人员认为临床实验失败了,因为它的治疗作用小于副作用。但是,很多男性老年被试,用了这药以后很兴奋,觉得是个好药,甚至不愿交出剩余的药,因为可以提高性生活质量。于是制药公司干脆调转枪口专攻下三路,再次临床试验以后,顺利上市。现在,这个药俗称“伟哥”。

  毒性反应(toxicreaction):一般是用量过大或者用药时间过长所造成的严重不良反应,也有些人可能因为机体对药物过于敏感,剂量不大也可能出现毒性反应。比方说,大多数的化疗药物本身都有致癌作用,而且大多有肝肾毒性等等。

  这样介绍过以后就可以理解,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反应其实是两码事儿。因为药物选择性的问题,所有药物都有副作用。但是,既然药物可以上市被用于临床,就说明肯定经过了临床试验的验证,其副作用都是可以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

  炎症——一个硝烟弥漫的战场

  前面讲了很多,让人感觉,好像医学在处理问题上是如此的无能。那么,下面就说一个让人提气的吧!这就是医学上针对病因研究和治疗的经典之作——抗生素!

  大家都知道,抗生素就是“消炎药”,那么就先简单说说什么是“炎症”。

  炎症是一个病理学的概念,它是机体组织对抗损伤的一种防御反应。所以,首先要认识到,炎症不是什么坏事儿,它是你自己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

  就好像有敌人的军队来侵略你,当你发现以后,就要调动自己的军队,从四面八方的道路上集结过来,设立阵地和敌人交火,抵挡侵略,那么这就是炎症反应了。敌人的军队就是导致你炎症的致炎因子,你调动的军队就是你血液里的各种细胞和炎症因子,道路就是血管,交火的地点就是炎症发生的地方。

  打仗交火不是玩潜伏,玩潜伏那是肿瘤们干的事儿,悄无声息,比较阴险。炎症反应那可是真刀真枪,硝烟弥漫,战场肯定和其他地方不一样。所以,炎症的局部会有所表现,最常见的就是五条:红、肿、热、痛、失功能。

  炎症的时候,局部战场要运送很多兵力,所以血管扩张、充血,血流速度增快,使组织变红,温度升高;同时血管的渗透性增高以利于血液成分进入周围组织,所以局部会肿胀;如果肿胀压迫、刺激到神经末梢,就会感觉疼痛,而且有些炎症因子也会引起疼痛。而如果这场战争正好发生在你的重要城市,比方说鼻粘膜,那么就可以出现鼻塞,使你呼吸不畅,出现功能障碍。同时,局部战争可以引起全国的变化,所以,你一个部位的炎症反应,可以在全身有所表现,比较常见的就是全身发热和外周血里血象的变化。

  再简单说说可以引起炎症反应的一些原因:可以有生物性的,比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等;物理性的,比如机械损伤、烫伤、冻伤、激光、辐射等等;某些化学物质的接触或者药物接触;还有就是免疫性的。这个免疫性,除了对外来抗原的免疫,还有一些人的自身免疫系统出现问题,识别不了自己的组织,相当于肃清或者反右扩大化,发生自身免疫疾病,就是错把自己人当成敌人,发生了炎症反应,比如比较有名的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等。而引起炎症反应最常见的原因就是生物性的原因,这些由生物性的原因引起的炎症反应,我们就称为感染。

  了解了什么是炎症,就可以说说消炎药了。虽然炎症反应不是什么坏事,但是会引起人的不舒服,像前面说的会觉得疼,会出现功能障碍,那么有时候我们也需要把炎症消退下去。

  消炎药这种叫法很笼统,只要你能让炎症消失的药,就都可以叫做消炎药。而让炎症消失的方法有很多,能够避免战争或者结束战争都算是让战争消失了。比方说你可以从病因上来看,我只要不让敌人来侵略,那就不会发生战争了,最常见的,就是针对细菌感染的抗生素。另外,你也可以不是针对病因的,而是仅仅针对炎症反应本身的,就是针对这个战场的,你把炎症因子都抑制下去,或者降低血管的通透性,就是说你缴了自己军队的械,战争也结束了,然后快速打扫战场,那么也可以说是消炎了。像解热镇痛类的药物就属于这一类,比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扑热息痛等等,还有像糖皮质激素也有减轻炎症反应的作用。

  但是很显然,一发烧就用退烧药,一有痛就用止痛药,这是肯定不行的,这一类的抗炎药物是不能随便用的。因为你消炎的机理是通过缴了自己人的械来实现的,那如果敌人继续入侵怎么办?那就太危险了。所以,如果能有针对病因的药,那是首选。当然,像前面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把自己人当敌人了,那也就只好用糖皮质激素类的药物来对抗炎症了。

  上面讲了这么多类消炎药,但是大家一般平时讲到的消炎药,就是特指抗生素。抗生素又有抗菌谱的不同,对细菌又有抑菌和杀菌不同的效果,依其化学结构又可以分为好多种类。平时经常见到的像“头孢”、“青霉素”、“先锋”就都是属于β内酰胺类的抗生素,一般抗菌谱比较广,副作用小,但是发生过敏的相对多一些。

  关于抗生素,还有一个常见话题,就是滥用问题。我们用抗生素杀灭细菌,细菌也不是坐以待毙,它们也会想尽办法,通过变异,来不断进化、完善自己,逃避抗生素对它的伤害。于是,我们也在不断研发新的抗生素,来对抗新出现的耐药菌。这就是人类和细菌之间的战争。目前看来,似乎细菌的变异还是比较快的,所以,我们要控制抗生素的应用,不到万不得已,不去刺激它们,减少对细菌的刺激,也就拖延了它们变异的时间。另外,抗生素作为药物,在体内也是有选择性的问题,只要在抗菌谱范围内的细菌,它全能杀,那么一些体内存在的正常细菌,可能也就会受到破坏,所以,长期使用,会造成体内的菌群失调,真菌感染。

  所以,虽然抗生素是针对细菌感染的特效药,但也应有所节制,不能滥用。

  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有手术指征吗?

  前面讲了吃药,这种最常见的内科治疗手段,下面就要说一说手术了。

  在外行人眼里,外科医生的形象,可能还是比较英姿飒爽的,至少在我读医之前是这样想象的。无影灯,手术刀,汗流满面锁眉梢。飞针走线,刀风瑟瑟;开膛破肚,血流成河……等一下!这好像是很多影视剧里的场景,那么实际的手术又是怎么样的呢?

  要说起外科手术,可谓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比如我们知道的,一千多年前,就有关云长刮骨疗毒。好,我们就从这关二爷说起!

  说起刮骨疗毒,可以用惊天地泣鬼神来形容,后人们都在传诵,武圣关羽的英雄气概,神医华佗的妙手回春。可是,刮骨疗毒是要开刀的,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要治这个箭伤,一定要开刀吗?单纯用药不行吗?

  《三国志》里是这么描述的: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你看,“后创虽愈”,箭创都已经愈合了,只是阴天下雨的时候疼痛,就算箭头有毒,难道没有解毒的内科治疗方法吗,比方打针、膏药之类的?当然,这些问题,英雄的关二爷是肯定不能问的,问了就怂了。不就是“破臂作创”吗,不就是刮骨去毒吗,动手就是了,爷皱下眉头都不算好汉!

  但是,当初神医华佗确实是只给了一种治疗方案,就是手术,却没有告知有什么替代方案。如果是我们这些远没有关二爷英勇的俗人,就要多问那么几句了,如果不开刀,行不行呢?

  这,就是手术指征的问题了。

  如果把疾病看做敌人,治疗疾病看做是和敌人战斗的话,那么内科医生更像是谋士,像诸葛亮一样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但是自己一般是不上战场的,而是指挥各种药物来对抗疾病。而外科医生则像是将军,像儒帅周瑜一样,既要对战局有所谋划,又要自己披挂上阵,亲自操刀杀敌。对于将军来说,武艺高强作战勇猛固然重要,将军的武力值固然是战斗胜利的有利保障,但和敌人短兵相接的肉搏战已经是整个战事的最后一步了,战斗之前的决策,如何保证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和正确的敌人交战,可能比最后的战斗更加重要,因为如果决策失误,纵然是以一当百的猛士,恐怕也要赔上性命。对于一个将军来说,他要考虑的可能不仅仅是这么一场战斗,可能是整个一场战役,包括这场战斗结束之后接下来的进一步发展——打仗可不仅仅是体力活,也是要动脑筋的!

  外科手术也是一样,开刀不过就是短兵相接的一场战斗而已,还有很多重要的过程和处理并不是在手术室里的,我们称为围手术期的处理。

  一台手术,看上去只是病人躺在手术台上,医生麻醉,开刀,缝合。所以,患者可能简单的以为,手术关键的就是手术操作,手要多么的灵巧,动作要多么的敏捷之类。但实际上,手术从病人上手术台之前可能好几天就已经开始了。这就是明确手术指征的问题,就是说你这个手术到底该不该开。如果你开了一台没有指征的手术,不管手术做得多漂亮,你都是错的。所以,手术指征应该是手术的第一关键。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知道,无论怎样的手术,大到重要脏器的切除、移植,小到皮外伤的清创缝合,都是对人体的一种侵入。不管手术之前身体状况如何,这种侵入的本身,都可以造成机体的损伤,带来出血,诱发感染,如果有麻醉,还有相应的麻醉风险。

  所以,手术本身即是伤害。

  正是因为手术本身即是伤害,所以,每个医生在决定给病人手术之前,其实都在问并且回答这么几个问题:

  为什么要给这个病人做手术?也相当于是问,如果不做手术,还有没有其他的治疗方法?如果换用保守的方法,病人的利弊结局差别会有多大?

  为什么要给这个病人做这种方式的手术?也相当于是问,还有没有其他手术方式?可以损伤更小?或者治疗更彻底?如果换用其他方式的手术,病人的利弊结局差别会有多大?

  为什么要在这个时间做手术?也就相当于问,病人现在能耐受的了这个手术吗?如果手术时间往后拖,准备更充分,病人是获益更大还是风险更大?对病人的影响,是更好了还是更差了?

  这些问题,每个手术之前都会被考虑到。而外科学的教科书上,其实很大的篇幅也就是在回答这些问题。而把这些问题,翻译成医学词语就是:手术的适应症是什么,手术的禁忌症是什么,各种术式的范围是什么,各种疾病应该行哪种性质的手术(是择期手术还是限期手术还是急诊手术)。

  其实,又何止是手术呢?一切的医疗干预,其实都是适用这些问题的。把问题里的“手术”,换成其他的医疗干预方式,比方说用药,比方说各种检查,只要是医疗干预,也都是成立的。而各种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案,药物、检查的适应症、禁忌症、不良反应,也都是为了回答这些问题。

  现在你看,如果我们以现代外科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一下神医华佗和武圣关羽的这一次医疗活动,就会发现,原来我们的神医工作中也是存在问题的啊!他老人家在这次治疗过程中,显然没有认真替患者思考这三个问题。前面已经说了,他没有为患者提供替代保守治疗的方案,即使保守治疗效果差,也应该告知吧。其次,就算是手术,难道就只能是“刮骨”这一种手术方式,有没有其他损伤更小的方法呢?另外,患者在这个时间开刀,是不是最佳时间呢?万一身体状况不适,手术造成左臂严重损伤,以后都挥舞不起那八十二斤重的青龙偃月刀了怎么办?如果充分考虑过这三个问题,我们试想一下,有没有可能,我们为关二爷先用点药,控制一下病情,然后选择一种损伤更小的方式来手术呢?

  当然了,即使有替代方案,我想,我们英勇的关二爷恐怕也还是会选择刮骨疗毒,来成就这一段佳话。

  恐怖的侧切

  手术台太窄了,没人不紧张!

  解剖学图谱可能更像是艺术照

  华佗老先生之所以被我们奉为神医,除了他敢为关二爷刮骨疗毒,还在于他能成功的为关二爷刮骨疗毒。大家在看病做手术的时候,其实并不知道上文中提到的手术指征这些东西的重要性,而更看重的,是我的手术到底做的好不好,成功不成功。成功的标准,自然是能解决我的问题,最好又不给我添新的麻烦。于是,大家都希望是专家、名医来给自己开刀,像华佗那样的专家、名医。

  名医们之所以受到大家信赖,首先想到的,当然是手术操作熟练,手头上有感觉。但是,说实话,手术操作的熟练性,还是不难达到的。曾经有人开玩笑,找个木工练两年,照样也能达到熟练操作手术的程度。但是,他开不了刀,为什么?因为他不熟悉解剖!所以说,手术除了手术指征,另一个关键点就是分清解剖,这一点完全是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的体现。手术当中,和熟练的操作相比,分清解剖更重要。

  西医的解剖学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了,是外科手术的基石。如果不熟悉解剖,就算你的手再灵活,外科操作再熟练,也一定做不好外科医生。而我们在学习解剖学的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人的解剖结构是基本相同,但是,不同的体型又会有个体差异。所以,解剖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第一。

  打个简单的比方,每个人脸上的器官都是一样的,都是一个鼻子两个眼,嘴巴长在鼻子下面,耳朵分别在脑袋两侧,这其实就是最最简单的面部解剖常识。虽然每个人的面部器官位置都一样,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通过每个人的面部长相,来辨认不同的人。虽然都有两个眼睛,但是有的人眼睛大有的人眼睛小,有的人眼间距近有的人间距远;虽然都有鼻子,但是有的人鼻梁高,有的人鼻梁低;虽然都有嘴巴,但是有的人嘴唇厚有的人嘴唇薄。甚至,我们还可以通过面部表现,来大体判断一个人的性别和大致年龄。这就说明了,虽然每个人的解剖结构是基本相同的,但是不同人之间又会存在个体差异。

  脸上的解剖是这样,肚子里的也一样。

  我们体内的血管、神经,形状大小粗细质地上,每个人都是相仿的,位置走行也都大体相同。但是,要强调的是,那些以为看病就像修电脑的人要注意了,人体不是电脑,电脑里的CPU、硬盘、内存,该插在哪就在哪,如果位置错了你都插不进去。但是人体就不一样了,各种器官组织,血管神经,只是位置形状基本相同,但每个人之间又都有差别。

  要说明这个问题,再看几张图就更清楚了。

  我们在学习解剖的时候,最常用的教材就是解剖图谱了。各种脏器的位置,血管神经的走行,文字描述的很复杂,但是看一眼图谱就一目了然了。

  而图谱也是稍有不同的,有些图谱,是属于示意图性质的,重点在示意,看过之后有助于对解剖位置的理解。这有点像少儿简笔画,就是用最最简单的线条,勾画一个轮廓,一个圆圈里面点两个点,下面画个弧,就代表是个人脸了。而示意之外,和实际的解剖学表现,可能差别有点大。(这里放张漫画人脸)

  还有的图谱,是画的比较逼真的彩色图谱,这种图有一定的示意作用,同时又比较逼真,有点像素描画,和实际的解剖学表现可能差别小一些——但是,差别小不代表没有差别。只要做过解剖的都知道,就算你把书上的图谱完完全全印到脑子里了,在真正尸体解剖的时候,还是很难找到要找的器官。因为每个人都还是有所差别的。

  举个例子,我们学解剖的时候学到,人体子宫血管和输尿管的走行关系,在宫颈外侧大约2cm的位置,子宫血管在输尿管的上方跨过,这一解剖现象被形象的比喻为“小桥流水”。

  我们来看一下示意图:(放图片)

  这张图片,非常清楚的描绘了子宫血管和输尿管“小桥流水”的关系——现实中,不管是尸体解剖,还是手术中,你都不可能看到这样的一个场景,因为这只是一个示意。

  下面,我们来看一张更逼真些的解剖学图谱:(图片)

  这张图片上的各个脏器,形状更加逼真了,你会发现,血管输尿管都是弯弯曲曲,看上去有些混乱。这就对了,就是这么混乱!我前面说了,这种图谱也有一定的示意作用,最最关键的就是,它给几种重要器官上了颜色!在这种图谱上,有红色的动脉,蓝色的静脉,黄色的神经,绿色的淋巴管,虽然看上去有些混乱,但是你要找的脏器却都一目了然。所以,在这幅图上,你还是可以非常轻松的找到,子宫血管和输尿管的关系,就是那条红线和白线的关系嘛!

  但是,亲,在做手术的时候,可没有人在旁边给你上颜色哟!好几条细细长长的东西,这么弯弯曲曲歪歪扭扭的摆在你的面前,你怎么知道哪是哪啊!

  请看实际手术操作中看到的(图片):

  看见摆在你面前的无数条管子了吗?我们要从中分离出子宫血管,扎断它,同时,又要保证不损伤到输尿管!

  要知道,这是一张腹腔镜下的照片,腹腔镜的优势之一,就是视野更加清晰,所以,你看到的是更加清晰的一张照片,如果是开腹手术,视野可没有这么好哦!

  这其实只是最初等级,还有上难度的呢。虽然血管输尿管本来应该在那个位置,但是,当你手术进去之后,为了分离暴露血管,对周围的腹膜、组织进行了操作,改变了周围腹膜的位置,同样也会影响血管本来的走行,你寻找目标的难度又增加了!

  另外,你之所以手术,可能是因为有肿瘤,而这个肿瘤可能恰恰就在相邻的位置,那么血管和输尿管本来的位置,可能就被肿瘤影响的改变了。又或者有病变造成了手术操作区域脏器之间的粘连,这是外科医生特别头痛的问题,因为脏器之间的粘连,会严重影响脏器本来的解剖位置和结构,你寻找目标的难度又增加了!要知道,手术中,你寻找目标的难度每增加一分,那么,术中损伤临近脏器的风险就要增加一分!所以,泌尿科输尿管损伤的病人里,有相当一部分,是妇产科医生干的!

  当手术中面对着这样一根根神奇的管道的时候,认真学习过解剖学图谱的你,就会强烈的感觉到,解剖图谱,那分明都是些艺术照啊!

  陆游他老人家是怎么说的来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医生也会生病,只是更懂治未病

  曾经有次在工作中,一个同事生病请了病假,有病人家属来找这位同事,我告诉家属,这位医生生病请假,没来上班。这时,这位家属同志,非常吃惊的瞪大了眼睛:什么?医生也会生病?听了这话,我当时就笑了,这位家属也意识到自己问题的愚蠢,赶忙解释:我是说,你们医生都知道病是怎么得的,早就预防好了,应该不太会生病吧。这倒确实是不少人的想法,有些做父母的,期望自己儿女将来做医生,好像如果儿女做了医生,自己后半辈子的健康就得到了保证。这就真的把医生想成圣人了。

  经常听到传说某某养生大师,活到九十几岁还耳聪目明,然后就总结出一套养生方法,供大家学习效仿。这些养生之术,别人学了还真不一定就能获得期望的效果。人不是机器,不是调试好了程序,你通上电就可以运行,按了按钮就能停下来。人是一个及其复杂的系统,探索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关系,干扰因素非常多,也是一个非常困难非常缓慢的过程,很难像其他学科那样很快得出一个结论。

  比如说的饮食和疾病的关系,都是存在争论点的。很多日常消耗的饮食,比方说肉类、蛋类、鱼类,目前都是科学界研究的范围,究竟结果如何,都没有一个确实的说明。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来观察、来争论。

  另外,不同的饮食,其实代表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当你偏重某种饮食的时候,可能代表着你的整个生活方式的不同,而这种生活方式是否会是影响健康的一种环境因素,而饮食仅仅是一种中间变量,这些都是很难说清楚的。

  如果一个人遇上什么不顺心的事儿了,或者受到什么伤害了,当然总是希望能找到原因,所谓“冤有头债有主”嘛。而这个冤头债主,大家都更倾向于在外界寻找,总希望别人能来背这个黑锅。比方说,小时候走路被石头磕倒了,家长回去打那块石头:你干吗磕我们宝贝儿!被大家骂的最多的中国足球,每次输球,也总是能从天气场地裁判身上找到各种各样的理由。这些例子,大家都觉得可笑——明明是你走路不小心,明明是你实力不济,却总想在外界找原因。

  其实,得病也是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一个偶然的机会,你得知某种生活方式会得A病,于是你做出了改变,本来你想预防得A病的,结果弄巧成拙最后得了B病,这不是不可能,而其实,如果你没有碰上那次机会,你可能真的就得了A病了,那次机会就是你独有的人生轨迹。同样是你自己,本来可能不会得癌症的,如果重新经历一遍你的人生,可能就得癌症了。——你要得什么病,可能是你命中已经注定的。

  医生并非全知全能,当然也不是完全无能,在疾病的预防上,对于一些存在的“苗头”,医学上还是有所提醒的。比如说癌症。

  恶性肿瘤之所以恶,除了像复发、转移之类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难以发现。因为它来源于身体正常细胞的改变,在起病之初很难有什么异常的表现,而等到你发现它的时候,病变可能已经进展了,这也是恶性肿瘤难治的原因之一,因为发现的时候太晚了。所以,强调对恶性肿瘤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一直是处理恶性肿瘤的重点,当然难度也是很大的。

  前边说的恶性肿瘤早期难以发现,除了它不表现什么特殊情况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表现的不够特异性,难以引起人的注意,以为是普通毛病,熬一熬就过去了,结果耽误了治疗。这里就介绍几个比较常见的癌症早期的危险信号:

  肿块:比较靠近体表的肿瘤,是可以自己发现肿块的,比方说乳腺包块,颈部的甲状腺或者淋巴结的肿大,或者舌头上大的结节。青春期以后的女性应该都学会乳房自检。

  不明原因的发热、乏力,或者进行性的体重减低。

  持续性消化不良,或者食欲减退,饭后容易出现上浮闷胀感,甚至饭后呕吐。

  异常感觉:吞咽食物困难的感觉或者异物感。

  大便习惯改变:包括便秘腹泻交替出现,便中带血或者粘液。

  无痛性血尿,或者排尿不畅。

  不规则阴道出血:包括月经期外尤其是绝经后阴道出血,性生活后阴道出血。

  持续性声音嘶哑,干咳,或者痰中带血。

  经常流鼻血,或者牙龈出血,或者皮肤容易出现瘀斑瘀点。

  皮肤疣痣增大,或者短期内颜色改变,瘙痒、脱发、溃烂。

  皮肤或者黏膜的溃疡久治不愈。

  除了警惕这些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另外还建议定期做常规体检,这样有助于在身体有所感觉之前,更早的发现病变。比较常见的可能通过常规体检发现的恶性肿瘤包括:

  宫颈癌:宫颈癌的普查已经大大提高了宫颈癌的早期发现率,并大大降低了宫颈癌的死亡率。建议有性生活的女性每1-3年做一次宫颈检查。

  前列腺癌:结合肛门指检和血PSA的检查,可以有效的早期发现前列腺癌。

  结、直肠癌:用于常规体检的肛门指检和大便隐血试验可以有效早期发现大肠癌。

  需要强调的是,癌症的诊断是需要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等一系列临床信息综合判断的,最终确诊需要病理结果。要想早期诊断癌症,或者是通过常规体检就查出癌症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上面提到的症状,不等于出现了就是得了癌症,在后面的《医学生的“三年级综合征”》和《好医生诊断有针对性,撒网式问诊的医生继续加油》中还会有更详细的解释。这些症状只是一个提醒,如果真的出现了,既不要太过焦虑,也不要掉以轻心,医院找专业医生就诊比较好。

转自搜狐读书









































北京市中科医院好不好
怎样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evwmh.com/ysjk/748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