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本文医院皮肤科宋健文和刘晓红,首都医科医院皮肤科刘盈和马琳,本文已经发表在《儿科学大查房》年第十二期。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taphylococcalscaldedskinsyndrome,SSSS)是由凝固酶阳性、噬菌体Ⅱ组71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重症皮肤病。该致病菌可释放一种表皮剥脱毒素,作用于表皮颗粒层的桥粒芯蛋白-1,导致表皮松解剥脱。临床上以全身泛发性红斑、融合性大疱和浅表性表皮剥脱为特征,类似于烫伤样改变。尼氏征阳性,不累及黏膜。本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及儿童,国外报道死亡率一般低于3%,而成人死亡率接近60%。急性期皮损似烫伤,护理与烫伤相同,另外,支持治疗和早期、足量应用敏感、有效的抗生素是清除体内感染灶,终止细菌毒素产生的关键。从SSSS患者分离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较高,而耐酶青霉素、头孢菌素和万古霉素均无耐药菌株,可作为系统用药。本病须与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相鉴别。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早期诊断并采取恰当的治疗方案很关键。

1.病例介绍

医院皮肤科收治的例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taphylococcalscaldedskinsyndrome,SSSS)患儿,其中男性86例(71.7%),女性34例(28.3%);年龄分布:0~1月龄,27例(22.5%);~1岁,15例(12.5%);~3岁,33例(27.5%);~5岁,35例(29.17%);>5岁,10例(8.3%)。最小年龄为18天,最大年龄为8岁,平均年龄为2.32岁。

诊断标准:根据典型皮损的特点:全身弥漫性红斑基础上发生松弛性大疱,尼氏征阳性,表皮剥脱似烫伤样改变,触痛明显,口周、眼周放射状皲裂,口唇、眼结膜、外阴黏膜无改变,发病前无特殊服药史。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WBC)≤5.0×/L,3例(2.5%);WBC(5.0~12.0)×/L,92例(76.67%);WBC≥12.0×/L,25例(20.83%);中性粒细胞比例≥70%,3例(2.5%);中性粒细胞比例<70%,例(97.5%)。C-反应蛋白≤8.2mg/L,例(89.2%);C-反应蛋白>8.2mg/L,13例(10.8%)。血培养阴性例(86.7%),血培养阳性16例(13.3%)。

2.诊疗经过

对于所有病例,均静脉给予抗生素治疗。抗生素种类分别为:①青霉素类:美洛西林钠4例(3.3%),磺苄西林16例(13.3%);②第1代头孢菌素:头孢硫脒42例(35%);③第2代头孢菌素:头孢美唑11例(9.2%),头孢替安28例(23.3%);④第3代头孢菌素:拉氧头孢4例(3.3%),头孢唑肟11例(9.2%),阿莫西林舒巴坦14例(11.7%),头孢甲肟6例(5.%);⑤新型β-内酰胺类广谱抗生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4例(3.3%);⑥糖肽类抗生素:万古霉素1例(0.8%);⑦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1例(0.8%)。同时加强支持治疗,密切注意营养状况及水、电解质平衡,保持皮肤干燥、清洁,减少搬动。所有患儿均未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

所有病例在治疗3d内症状改善,住院治疗时间为3~13d,平均为6.99d,出院时均痊愈,复查白细胞及C反应蛋白水平正常。随访3个月,所有患儿均未出现复发。

3.讨论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曾称新生儿剥脱样皮炎(dermatitisexfoliativaneonatorum,DEN)、金黄色葡萄球菌型中毒性表皮松解症(staphylococcaltoxicepidermalnecrolysis,SEN)、细菌性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bacterialtoxicepidermalnecrolysis,BTEN)、Ritter氏病。本病的特征为,在全身泛发红斑的基础上,发生松弛性大疱及表皮剥脱,类似烫伤样改变。SSSS好发于婴幼儿及儿童,国外报道死亡率一般低于3%,而成人死亡率接近60%[1]。有报道显示,国外婴儿SSSS的发病率为每年25.11例/10万[2],而成人的发病率较低,仅为每年0.56例/万[3]。在这例临床病例分析中,年龄小于3岁的婴幼儿为75例,占70%;男女性别比例为2.5:1,而捷克研究资料[2]显示,男女婴儿比例为1:1,此差异可能是年龄分布特征导致。

SSSS主要是由凝固酶阳性、嗜菌体Ⅱ组71型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表皮剥脱毒素(exfoliativetoxin,ET)所致。ET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分泌的一种外毒素,约5%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产生ET。年,Nishifuji等[4]发现,ET有“分子剪刀”的作用,通过引起表皮角质形成,细胞间的黏附能力丧失,使细菌容易侵入,引起皮肤损害。ET可以通过血液播散至全身,到达远离病灶的其他部位。目前ET分为ETA、ETB、ETC和ETD4个亚型,其中ETA和ETB与人类SSSS发病有关[6],ETD与皮肤深部感染及皮肤脓肿的发生有关[6]。在不同地区,SSSS致病毒素ET的类型亦不同。在欧美和非洲,产ETA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是SSSS的主要致病菌,而在日本,以产ETB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致病菌。年,张霞等[7]研究显示,在30株分离自SSSS患者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在29株(96.67%,29/30)中检测到ET、ETA和ETB均阳性21株(72.41%,21/29),单纯ETB阳性8株(27.59%,8/29),无单纯ETA阳性株。

3.1ET的致病机制

ET作用的目标为桥粒芯蛋白,该蛋白有组织分布特异性。目前有4种亚型,其中1型和3型主要分布在角质形成细胞,2型主要分布在基底层的桥粒间连接组织,4型仅存在于角质层下。在人类口腔黏膜中,1型和3型均有表达,但1型表达显著低于3型。ET是否分解人桥粒芯糖蛋白1(Dsg-1),与接触时间及毒素量有关[8]。Iyori等[9]对一种新发现的来自于动物的金黄色葡萄球菌ET基因EXI进行了一项实验,把EXI基因的产物注入到狗体内,结果引起局部Dsg-1分解,而Dsg-3并未减少。Dsg-1与Dsg-3的作用可相互补偿,表皮深层的Dsg-1被分解时,Dsg-3可以弥补Dsg-1的功能而不发生水疱。因此,SSSS患者的表皮松解仅发生于不存在Dsg-3的颗粒层,且愈后不留瘢痕。口唇黏膜可轻度充血,没有显著糜烂,但在中毒性大疱表皮松解症患者中,病变主要累及Dsg-3,黏膜损害较重,且可以遗留瘢痕。

3.2机体对ET的防御及消除机制

3.2.1免疫保护机制

3.2.2抗体的保护作用

3.2.3肾脏对ET的清除

3.3临床表现

3.4治疗

3.4.1系统治疗

3.4.2局部治疗

(此处内容略,具体请见全文)

(《儿科学大查房》原创作品,未经书面授权,其他







































治疗白癜风医院
治疗白癜风的费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evwmh.com/ysjk/124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