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特殊用药观察要点不良反应及处


脱水利尿剂

20%甘露醇:组织脱水药,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

1.观察要点:

(1)严密观察液体有无外渗,因为外渗可致组织水肿、皮肤坏死。

(2)应用前应仔细检查液体有无结晶,甘露醇遇冷易结晶

(3)使用后观察患者的尿量,因为脱水利尿作用,会在短时间内排出大量尿液。

(4)严密监测水和电解质变化,观察有无电解质紊乱。

2.不良反应:

(1)对血管的刺激性,频繁输注,血管发硬,呈条索状,输液时速度较慢。

(2)甘露醇是高渗性液体,需要快速输入,易出现外渗致皮肤坏死。

(3)颅内压降的太低,血压低。

(4)电解质紊乱。

3.处理措施:

(1)输液时应选择粗而直的血管。输液时,通常选择手、足上的浅静脉。有的人末梢循环较差,所以在穿刺时,尽量选择粗直弹性好,不易滑动、避开关节和静脉瓣而易于固定的静脉,以免对病人造成不必要的危害.

(2)为了保护血管及保证药效,最好选用留置针或PICC输注.

(3)加温:由于2o%甘露醇浓度大且输入速度快,特别在冬季,病人会有一种凉痛、胀痛的感觉。如果稍微加温,就会减少这种刺激。

(4)在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注意有无液体外溢。因20%甘露醇可引起组织坏死,一经发现,要立即拔针,重新穿刺输注,避免局部皮肤坏死,必要时用酚妥拉明或奴夫卡因封闭,奴夫卡因封闭前要做皮试。

(5)严密观察病情及血压变化,及时发现有无血压降低及颅内压过低,如果出现以上症状,立即停输甘露醇,增加生理盐水或平衡盐的液体量。

(6)及时进行电解质监测,观察有无异常,以便及时处理。

血管活性药物

(一)硝普钠

用于高血压急症,如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恶性高血压等的紧急降压,也可用于外科麻醉期间进行控制性降压。本品属于非选择性血管扩张药,作用迅速,维持时间短。通常用5%葡萄糖液稀释,在避光输液瓶中静脉滴注。给药方法一般均持续静滴,根据血压监测调节药量。

1、观察要点:

(1)严密观察血压变化,防止降压太快、太低。

(2)新配溶液为淡棕色,如变为暗棕色、橙色或蓝色,应弃去。

2、不良反应:

(1)短时间内血压降的太低,导致脑缺血缺氧,表现为心慌、头晕、眼花等。

(2)给药速度不均匀,血压忽高忽低。

3、处理措施:

(1)采用微量泵持续准确给药,起始使用时每隔5分钟监测一次血压,观察变化情况,待输注速度与血压维持稳定时,每隔30分钟监测一次血压。

(2)本品对光敏感,溶液稳定性较差,滴注溶液应新鲜配制并注意避光。溶液的保存与应用不应超过24小时,溶液内不宜加入其他药品。

(3)与其他降压药同用可使血压剧降,血压过低时减慢滴速或暂停本品即可纠正。

(二)尼莫地平注射液

尼莫地平为钙通道拮抗剂。其它能降低红细胞脆性及血液粘滞度抑制血小板凝聚,抗血栓形成。本品对脑血管的作用尤为突出,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因蛛网膜下腔出血所引起的脑血管痉挛造成的脑组织缺血性损害,对体内的脑动脉、正常或缺血的脑动脉均有扩张作用。

1、观察要点:

(1)血压变化

(2)观察有无脸面潮红、出汗、心率快等表现

2、不良反应

(1)神经系统:头晕,头痛,嗜睡。

(2)心血管系统:血压明显下降(特别是基础血压增高的患者)、潮红、出汗热感;心率减慢(心动过缓)或较罕见的心率加快(心动过速)、期外收缩。

(3)局部反应:静脉炎(未经稀释的尼莫地平输液采用外周血管输注时)。

3、处理措施:

(1)体重低于70公斤或血压不稳定的病人,治疗开始的2小时可按2.5ml/h。如耐受良好尤其血压无明显下降时,2小时后,剂量可增至5ml/h。

(2)体重大于70公斤,剂量宜从5ml/h,2小时后如无不适,可增至10ml/h。

(3)尼莫地平输液经中心静脉插管用输液泵连续静脉输注,并经过三通阀与下列任何一种液体同时输注:5%葡萄糖、0.9%氯化钠、右旋糖酐40或6%羟乙基淀粉,以大致1:4(尼莫地平:联合输液)的比例同时输注,也可与甘露醇、人血白蛋白或血液一起输注。

(4)严密监测血压变化,防止血压降低,出现休克。

(5)做好健康教育,患者如有不适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及时处理。

(6)尼莫地平有轻微的光敏感性,但如果在散射性日光或人工光源下,使用本品10小时内不必采取特殊的保护措施。超过10个小时应该采取避光措施。

(三)多巴胺

多巴胺用于各种类型休克,包括中毒性休克丶心源性休克、出血性休克、中枢性休克、特别对伴有肾功能不全、心排出量降低、周围血管阻力较低并且已补足血容量的病人更有意义。

1、观察要点:

(1)观察升压效果,监测血压变化。

(2)观察患者尿量,判断休克纠正情况。

2、不良反应

(1)常见的有胸痛、呼吸困难、心悸、心律失常(尤其用大剂量)、全身软弱无力感;心跳缓慢、头痛、恶心呕吐者少见。

(2)长期应用大剂量或小剂量用于外周血管病患者,出现的反应有手足疼痛或手足发凉;外周血管长时期收缩,可能导致局部坏死或坏疽.

(3)过量时可出现血压升高,此时应停药,必要时给予α受体阻滞剂。

3、处理措施: 

①应用多巴胺治疗前必须先纠正低血容量。

②在滴注前必须稀释,稀释液的浓度取决于剂量及个体需要的液量,若不需要扩容,可用0.8㎎/ml溶液,如有液体潴留,可用1.6-3.2㎎/ml溶液。中、小剂量对周围血管阻力无作用,用于处理低心排血量引起的低血压;较大剂量则用于提高周围血管阻力以纠正低血压。

③选用粗大的静脉作静注或静滴,以防药液外溢,及产生组织坏死;如确已发生液体外溢,可用5-10㎎酚妥拉明稀释溶液在注射部位作浸润。

④静滴时应控制每分钟滴速,滴注的速度和时间需根据血压、心率、尿量、外周血管灌流情况、异位搏动出现与否等而定,可能时应做心排血量测定。

⑤休克纠正时即减慢滴速。

⑥遇有血管过度收缩引起舒张压不成比例升高和脉压减小、尿量减少、心率增快或出现心律失常,滴速必须减慢或暂停滴注。

⑦如在滴注多巴胺时血压继续下降或经调整剂量仍持续低血压,应停用多巴胺,改用更强的血管收缩药。

⑧突然停药可产生严重低血压,故停用时应逐渐递减。

镇静剂

丙泊酚

丙泊酚是目前临床上普遍用于麻醉诱导、麻醉维持、ICU危重病人镇静的一种新型快速、短效静脉麻醉药。它具有麻醉诱导起效快、苏醒迅速且功能恢复完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等优点。

1、观察要点:

(1)呼吸变化,呼吸的频率、深度有无变化。

(2)意识变化、瞳孔变化。

2、不良反应:   

(1)全身副作用:麻醉诱导通常是平稳的,极少出现兴奋。在麻醉诱导期间,由于剂量、使用的术前用药和其他药物,可能会发生低血压和短暂性呼吸暂停。

(2)在复苏期间,只有少部分病人出现恶心、呕吐和头疼、惊厥和角弓反张癫痫样运动、肺部水肿和手术后发热偶有出现。当于其他麻醉药物合用时,可能出现性欲抑制。 

(3)局部副作用:在丙泊酚麻醉诱导期可能出现局部疼痛,可通过应用利多卡因或通过使用前臂或肘前窝较粗的静脉来减轻疼痛;血栓形成和静脉炎罕见。

3、处理措施:

(1)丙泊酚注射液应该由受过训练的麻醉医师或加强监护病房医生来给药。

(2)用药期间应保持呼吸道畅通,备有人工通气和供氧设备。丙泊酚注射液不应由外科医师或诊断性手术医师给药。

(3)癫痫病人使用丙泊酚可能有惊厥的危险。 对于心脏,呼吸道或循环血流量减少及衰弱的病人,使用丙泊酚注射液与其它麻醉药一样应该谨慎。 

(4)使用丙泊酚注射液前应该摇匀。输注过程不得使用串联有终端过滤器的输液装置。一次使用后的丙泊酚注射液所余无论多少,均应该丢弃,不得留作下次重用。 

(5)ICU镇静:丙泊酚不推荐作为小儿镇静药物使用。

(6)丙泊酚注射液必须遵医嘱使用微量泵缓慢泵入,不得随意调节泵入速度。同时严密观察患者意识、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变化。

激素

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属于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具有抗炎、抗过敏、抗休克的作用,本品可用于降低颅内高压,还可用于缓解恶性肿瘤所致的脑水肿。

1、观察要点:

(1)有无感染隐患,观察伤口愈合情况。

(2)患者情绪、精神、心理状态。

(3)有无消化道出血倾向。

2、不良反应

(1)长程使用可引起以下副作用:医源性库欣综合征面容和体态、体重增加、下肢浮肿、紫纹、易出血倾向、创口愈合不良、痤疮、月经紊乱、肱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质疏松及骨折(包括脊椎压缩性骨折、长骨病理性骨折)、肌无力、肌萎缩、低血钾综合征、胃肠道刺激(恶心、呕吐)、胰腺炎、消化性溃疡或穿孔,儿童生长受到抑制、青光眼、白内障、良性颅内压升高综合征、糖耐量减退和糖尿病加重。

(2)可出现精神症状:欣快感、激动、谵妄、不安、定向力障碍,也可表现为抑制。精神症状由易发生与患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人及以往有过精神不正常者。

(3)长期应用常可诱发感染或加重感染,并发感染为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主要不良反应。以真菌、结核菌、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和各种疱疹病毒为主。

(4)糖皮质激素停药综合征。有时患者在停药后出现头晕、昏厥倾向、腹痛或背痛、低热、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肌肉或关节疼痛、头疼、乏力、软弱,经仔细检查如能排除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和原来疾病的复燃,则可考虑为对糖皮质激素的依赖综合征。

(5)物质代谢和水盐代谢紊乱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引起物质代谢和水盐代谢紊乱,出现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综合征,如浮肿、低血钾、高血压、糖尿、皮肤变薄、满月脸、水牛背、向心性肥胖、多毛、痤疮、肌无力和肌萎缩等症状。

(6)消化系统并发症(Gucocorticoid)能刺激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并抑制胃粘液分泌,降低胃粘膜的抵抗力,故可诱发或加剧消化性溃疡,糖皮质激素也能掩盖溃疡的初期症状,以致出现突发出血和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应加以注意。

3、处理措施:

(1)一般情况不需特殊治疗,停药后可自行消退。

(2)对症治疗并发症,如:消化道出血。遵医嘱应用抑酸剂、粘膜保护剂等处理措施。

(3)针对患者所引起的不良反应,给患者及家属做好健康宣教,使其理解配合治疗,消除心理紧张情绪。

(4)严格执行医嘱不得随意停药、增加、减少剂量。

(5)长期服药后,停药前应逐渐减量。静脉滴注时,应以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与氯丙嗪、异丙嗪、酚磺乙胺等配伍易出现混浊或沉淀使药物失效。急救药物。

(6)如发生骨质疏松症则必须停药,为防治骨质疏松宜补充维生素D(vitaminD),钙盐和蛋白同化激素等。

降糖药

胰岛素

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激素,由胰脏内的胰岛β细胞分泌。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胰岛素参与调节糖代谢,控制血糖平衡,可用于治疗糖尿病。胰岛素注射不会有成瘾和依赖性。

1、观察要点

(1)使用胰岛素前后严密监测血糖变化,以便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

(2)观察患者有无低血糖变化。

(3)观察注射胰岛素局部皮肤情况,防止感染。

(4)观察患者末梢循环及足部皮肤,防止糖尿病足。

2、不良反应:

(1)低血糖反应,最常见的副作用,尤其是无症状性低血糖,有可能在毫无前兆的情况下直接导致患者昏迷。不过II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严重低血糖的可能性较小。

(2)疼痛,注射胰岛素会产生疼痛感。一般而言,胰岛素腹部皮下注射,疼痛感最小,且吸收稳定和注射方便。

(3)脂肪垫,由于长期在相同部位注射,胰岛素刺激皮下脂肪增生而形成脂肪垫。这种脂肪垫的存在,会影响局部胰岛素的吸收。

(4)胰岛素抗体,某些糖尿病患者在应用胰岛素治疗数月后,体内可产生胰岛素抗体,使胰岛素活性下降影响疗效,并导致胰岛素用量逐渐增加。

(5)体重增加,II型糖尿病患者连续使用胰岛素一段时间后,随着血糖得到控制,会发现体重常有所增加。

(6)水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后4~6日可能发生水肿,多见于面部,也有可能出现在四肢等部位,大概与胰岛素促进肾小管重吸收钠有关,称为胰岛素性水肿。

(7)胰岛素脂肪萎缩,脂肪萎缩临床上较为少见,可分为先天性及获得性两种,注射胰岛素导致的脂肪萎缩属于后者。注射胰岛素的部位可出现皮下脂肪萎缩,形成不易察觉的小凹陷。

(8)胰岛素过敏,胰岛素引起过敏反应者并不多见,这种反应与胰岛素制剂中的杂质蛋白、患者个体差异以及免疫功能强弱有较大关系。

3、处理措施:

(1)如果出现低血糖反应,立即进食或补充糖类。

(2)严格按照剂量注射胰岛素,注射前应该准备好食物。

(3)长期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应该变换注射部位,以肚皮、三角肌、大腿内侧等部位轮流注射,防止感染及局部形成脂肪垫。

(4)严格消毒,避免感染。

(5)加强足部护理,每日温水泡脚,防止烫伤;以及穿宽松的鞋袜,保护足部皮肤。

(6)适当运动锻炼,防止运动过度而出现低血糖。

(7)定期测量体重,每周测量一次。

(8)按时监测空腹及餐后血糖变化,为胰岛素的用量提供依据。









































中科白癜风医院践行公益事业
身上有白癜风怎么办



转载请注明:http://www.evwmh.com/yfbf/979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