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气候易诱发皮肤病症


冬季气候的特征是气温低、空气湿度小、多偏北风、冷空气活动频繁,常常表现为寒冷、干燥、多风等天气状况,这样的天气极容易伤及皮肤,诱发一些皮肤病症。也因此,冬季的护肤保健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

寒风凛冽,须防“风过敏”

  冬季,流动的冷空气(即“风”)常常会引发两种过敏现象——“红血丝症”和“风疙瘩”。

  “红血丝症”又称“高原脸”,民间又称“烂苹果脸”,是一种因为面部角质层薄弱导致毛细血管位置更容易接触和感知到外界环境变化,从而引发的面红现象。“红血丝脸”有的是先天性的,也就是先天性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有的是因为脸部保护和护理不当等导致的、各种原因引起的角质层受损,毛细血管自主扩张,从而形成“红血丝症”。

  环境因素常常诱发和加重“红血丝脸”,其中,冬季冷风的吹拂影响最为明显。冬季在室外作业的人员,“红血丝症”患者较多。因此,冬季外出行走或劳动,戴上口罩或围巾是很有必要的。

  对“红血丝症”的治疗,医院,但护理也很重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使用抗红血丝的护肤品,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冬季,还要注意调节室内气温,不要让室温升得太高,相对来说,室内外的温差就小一点,有利于减轻“红血丝症”。此外,民间还有“雪水退红”的偏方,也不妨试一下:下雪时用瓶子装些雪水,使用时先用生姜在有红血丝的地方擦一遍,然后用浸过雪水的毛巾捂在脸上3分钟左右,连续护理一段时间,“红血丝症”会慢慢减轻,甚至可能痊愈。

  冬季皮肤出现的“风疙瘩”,也叫“风团”“风包”,医学名词是“荨麻疹”。“风疙瘩”的病因比较复杂,其过敏源既可来自体内,也可来自外部。在诸多外部原因中,寒冷是最常见的诱发因素,冷风导致的荨麻疹又称“寒冷性荨麻疹”。

  寒冷诱发的荨麻疹多发生在受冷以后,一旦患者步入温暖的环境,疹块一般就会慢慢消退。不过,与耳冻疮一样,寒冷性荨麻疹往往数年反复不愈,即使在一年中的寒冷季节,只要被寒风刺激数分钟后,局部或全身都会生出大小不一、数目不定、伴有剧痒的水肿性实质性风团,虽然时间一般不长,但也十分恼人(脸部的风团太影响容貌了)。所以,有过皮肤过敏史,尤其在寒冷季节里有过荨麻疹史的人,要特别注意预防寒冷性荨麻疹。当有冷空气(特别是寒潮)来临时,要注意保暖,尽量避免外出。

  寒冷冬季,耳朵最易生冻疮

  每临寒冬,一些身体其他部位并无冻疮的成年男性,两个耳朵却或轻或重地患上冻疮,这是何故呢?

  耳朵是直接与空气接触的部位,它的血液供应比其他部位要少,天冷时,血管受到寒冷的刺激,流到耳朵的血液就更少了。另一方面,整个耳廓除了下方耳垂部分有脂肪组织可以保温外,其余部分只有较薄的皮肤包着软骨,里面的血管很细微,自身保温能力较差。正因为耳朵有如此“特征”,所以它就很容易受冻。尤其一些成年男人,冬季在室外也不注意耳朵的保暖,当然容易发生耳冻疮。

  耳冻疮常常容易被人忽略。因为耳部受寒冷刺激后,知觉往往突然失去。其病理变化过程是:先局部充血,血液在小血管中停滞,继而血清渗出形成水泡,以后局部呈青紫色并逐渐加深直至坏死。当然,多数耳冻疮患者并没达到“局部坏死”的程度,但整个冬季耳朵都将维持着一种病态,不能痊愈,影响美观。

  耳冻疮是可以预防的。通过收看、收听天气预报节目,在冷空气来临前,多多用手指摩擦耳部,以增强局部血液循环。冬季室外作业人员宜用风帽或耳罩保护耳朵。耳朵受冻后,不宜立刻进入温度较高的环境或用热水热物敷贴,以免症状加重。倘若耳朵表皮破裂,可外敷磺胺软膏或红霉素、金霉素软膏,以防感染和伤口扩大。耳朵因受冻而出现水泡时,千万不能用手将水泡挤破或用没消毒的针将水泡挑破,以防表皮破裂和感染化脓。

  耳冻疮的发生虽然具有季节性,一般症状会在春天来临时自然消失。但和其他部位的冻疮一样,耳冻疮的复发率很高,常常“一年生冻疮,年年生冻疮”。为了有效地预防耳冻疮的复发,可在严寒到来之前,用紫外线照射耳部,半个月左右照射一次,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血管扩张剂或者活血化瘀一类的中成药。

  冬季谨防皮肤瘙痒和皲裂

  冬季出现原发性皮肤瘙痒症,除气候原因外,冬季里衣服穿得较多,洗澡和换衣的次数却减少,皮肤和内衣上的污垢也相对较多,影响了皮肤的呼吸,从而加剧皮肤痒感。

  预防和减轻冬季瘙痒症的措施很多,以下几点比较有效:首先,要尽量避免吃刺激性的食品,多补充一些耐寒又不致敏的食品(如猪肉、蔬菜、花生油等);多吃一些能够滋润皮肤的食物,如山药、百合、果仁、豆腐等。其次,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可摆放一些绿色的盆栽植物,或放上一盆水以增加空气湿度,条件许可时,可使用加湿器提高室内空气湿度。再次,应5~7天洗澡一次,洗澡时,水温不宜过烫,最好选用硼酸香皂;内衣应尽量避免化纤类面料,宜选用吸汗、透气和保暖性能均佳并且对皮肤无刺激的棉织品。

  一旦出现瘙痒症状,要尽可能地少抓,避免导致皮肤损伤及继发脓胞疮、毛囊炎等化脓性皮肤病。当瘙痒剧烈时,可在瘙痒处涂一层护肤油、防裂膏、SOD霜等含油较多的护肤用品,必要时,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于睡前服用一些抗过敏药。

  冬季气候也很易诱发皮肤皲裂,其中手足部位发生皲裂的可能性最大。

  严重的皮肤皲裂,会出现许多深浅不一的裂口,甚至出血,其中的手足皲裂不仅痛苦异常,也限制了人体的许多活动。就年龄而言,皮肤皲裂患者,以中老年人的比例最大(因中老年人皮肤更加干燥,体内代谢也比较缓慢);就部位而言,足跟最易皲裂(因脚跟与鞋经常摩擦)。之所以在寒冬容易发生皮肤皲裂,不排除真菌感染的因素,也跟个人的皮肤特质和身体状况有关系,但气候因素的诱发作用也非常明显。前面已经说过,寒冷干燥的冬季,人体皮脂腺分泌很少,暴露在空气中的脸部和手部以及穿着较薄的足跟部位,更容易散热,水分也极易散发,所以皮肤会失去弹性,变得粗糙,时间一长,就容易发生皲裂。

  预防冬季皮肤皲裂,必须注意皮肤尤其是手足的保暖,要勤用热水洗手洗脚,但要尽量避免使用碱性的洗涤品;洗完手脚后要立刻用干毛巾揩干,然后,适当涂抹一些无刺激的油脂或护肤膏,如蛤蜊油、甘油、白凡士林等;同时,要多吃些维生素A含量高的食品。当手足发生皲裂后,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一些外用药膏(如水杨酸软膏、尿素软膏等);倘若裂口大而深,医院用药并包扎,这样,既可减轻疼痛,又能使裂口尽快愈合。

  空气干燥,要注意保护嘴唇

  每逢冬季干燥时段,很多人都会犯这样一个错误:嘴唇很干的时候,用舌头舔嘴唇或用唾液湿润嘴唇,以为这样就会让嘴唇远离干燥,就可以使口唇上有水分,从而减轻干裂症状。其实,舔唇只会带来短暂的湿润,当这些唇部水分蒸发时会带走嘴唇内部更多的水分,结果是越舔越裂越痛。另外,唾液里面含有淀粉酶等物质,比较黏稠,舔在嘴唇上就好像在唇上抹上一层面糊一样,风一吹,水分蒸发了,“面糊”就黏在唇上,会引起深部结缔组织的收缩,唇黏膜发皱,因而干燥得更厉害,严重者还会继发感染、肿胀、造成更大的痛苦。

  当空气特别干燥,或空气干燥持续时间较长时,由于口唇干裂较重或时间较长,一般都会起皮,但皮在脱落之前,总与口唇粘连,给人一种不舒服的感觉。此时,总有一些不怕疼痛的大胆之人,对嘴唇动起了手,千方百计地想把翘皮撕扯掉,最后的结果自然就是出血、疼痛,尤其说话时疼痛加剧。其实,如果起皮现象真的特别严重,完全可以这样“动手”:对着镜子,找准角度,小心翼翼地用锋利的小剪刀剪掉唇上翘起的皮。

  其实,当空气干燥时,完全可以通过戴口罩的方法,既预防嘴唇干裂,又能阻止随意用手撕皮。因为随着人体的呼吸,口罩内的“微气候”特征是温暖和湿润,直接避免了嘴唇的缺水和干燥;同时,口罩的物理阻挡,也限制了人们在嘴唇上随意动手。

  合理使用护肤品,也是干燥时护唇的一个有力措施。干燥时节,有人用甘油搽唇,以为这样就可以滋润唇部,其实是错误的做法,因搽甘油反而使唇部更干。正确的护唇方法可分为五个步骤,特别适宜女性梳妆时进行:(1)用热毛巾敷于唇部约5分钟;

  (2)给嘴唇涂上一层厚厚的凡士林;(3)用软毛牙刷轻轻擦拭唇部,以去除死皮;(4)涂上护唇膜;(5)洗净后再涂上润唇膏。

  当然,口唇干裂既是干燥的空气引发,防护口唇最不能忽略的就是空气湿度。露天自然空气湿度无法改变,但室内空气湿度完全可以调节——可用洒水、蒸发水分或使用加湿器等方法,提高室内的空气湿度;居民取暖时,更要注意使用一些增湿措施,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在房间里放置一盆或几杯用于蒸发的冷开水。









































白癜风治疗的医院
中科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evwmh.com/yfbf/911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