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湿病惹的祸


北京三芝堂诊所敷贴专科门诊开业啦!不打针,不输液,不吃药,透皮吸收,安全有效,纯绿色疗法,小儿疾病的首选,详细信息请拨打三芝堂电话-/31。

我的导师路老是一位理论和临床都非常有建树的中医大家,除了70余年的临床经验,在中医理论方面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为中医理论增添了许多内容,其中湿病理论和脾胃病理论最能代表他的特色,我们将在以下讨论湿病、脾胃病的临床。

3、肝胆湿热与肝损伤

有一位脂肪肝的患者,46岁,形体较胖,是一个公司的经理,前一段时间做了一个综合体检,发现重度脂肪肝、慢性胆囊炎,肝功能不正常,转氨酶70+,胆红素偏高,血脂偏高。最近感觉身体不舒服,白天困倦,早晨口粘口苦,肝区隐痛,大便不通畅,粘滞不爽,每次解完大便,要冲洗厕所,很难冲洗干净,而且臭秽难闻,所以做了一个体检,发现许多问题。医院大夫说,肝脏已经损伤了,再不治疗后果就严重了。我看了他的舌苔和脉象,发现舌体胖,舌质暗红,舌苔黄腻,脉弦滑。而且他因为工作关系导致经常发火,而且经常饮酒,已经多年了。然后我给他开了一个方子,服药6周后去化验,转氨酶到了正常范围,脂肪肝变成中度,其他症状也已经不明显了。

中医讲内湿的产生原因很多,虽然脾胃是产生湿的主要脏器,但许多脏腑功能失调也都能造成水液代谢失调,而产生内湿。而这种内湿产生后,可以停在人体的各个部位,比如肠胃、肝胆、皮肤、肌肉等,也可以以多种形式存在,比如说寒湿、湿热、痰浊等,关键要看病人的体质,或者说脏腑的功能状况。中医有句话,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哪一个脏腑功能失调,湿邪就容易侵犯那一脏腑,换句话说,湿邪停留的部位,一定是相关脏腑功能失调。而且,湿邪停留的形式,是随着病人的体质转化的。比如刚才所讲的那个病人,平素容易动怒,经常饮酒,参加各种宴会,饮食不节制,又正当壮年,属于肝火或肝阳偏亢、内热偏盛,这样湿邪产生后,就会随之化热,我们称为湿热。

那么,我们为什么说他有肝经湿热呢?

1、首先,他脾气不好、易发怒、肝区不适(还有胆囊炎,脂肪肝,肝功不正常),所以给他定位在肝2。他有湿热表现,比如口粘、口苦,舌体胖,舌质暗红,舌苔黄腻(如果舌苔只是腻不黄,口只粘不苦,还不能称为湿热),尤其是大便秘结,粘滞不痛快,中医叫粘滞不爽,排便费力,而且大便臭秽难闻,这是湿浊阻滞的表现。也就是说,湿热在体内熏蒸,肠道物质腐败,就会形成这种现象。就好比生活中,吃成下的食物,遇到天气变热,发霉变质道理一样。

结合以上两点,我们判断他是肝胆湿热。所以,我给这个病人开的方子,选用了茵陈蒿汤加了虎杖和一些健脾祛湿和疏肝理气的药,最后加了生姜和大枣。总共一个半月时间,症状基本缓解,肝功也恢复正常了。

那么为什么选用茵陈蒿汤呢?这个方子出自《伤寒论》,距现在将近两千年了,是张仲景用来治疗湿热黄疸的方子,到现在人们还在应用,而且效果非常好。这个病人没有黄疸,但有肝经湿热,正好对应病机,中医用药是要对病机的,也就是对症,这里说的证,就是相当于病机。这个方子中主要的一味药,就是茵陈,茵陈这个药是一味清理肝胆湿热的好药,在汉朝,人们已经广泛应用在黄疸病治疗上。

相传,华佗治过一个病人,患了黄疸,什么药都无效,后来病人自己采了一些绿草,熬了以后喝了,过了几天,病奇迹般好了。第二年,又遇到了这样的病人,华佗就告诉他们去菜这种草,熬了后,喝了病没好,华佗感觉很奇怪,就去问去年那个病人,说你什么时间采的药,病人说3月,华佗恍然大悟,现在已经过了4月,3月春季肝气升发正旺,可以治疗肝病,现在已经没什么效果了。于是,又过了一年,二三月份,华佗就先采了许多这种嫩草,遇到肝胆湿热黄疸的病人,熬水让他们喝,病都好了。通过这个故事,说明两个问题:

1、茵陈可以治疗黄疸病(相当于黄疸型肝炎)。

2、茵陈采集时间应该在二、三月份,也就是春季,超过这个季节,效果就降低了。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后来发现,秋季采摘的茵陈蒿,也有同样的效果。所以,现在茵陈有两种,一种是嫩苗,叫绵茵陈,(表面有一层绒毛,手握时很柔软),另一种就是秋天采集的,叫茵陈蒿。通过现代研究,证明,他有很好的利胆,保肝作用。

因为这个病人有便秘,所以方子中还用了两味药,大黄和虎杖,大黄是一味通便药,在茵陈蒿汤中,大黄的比例是茵陈的三分之一,但是我在临床上用量会更小,一般六克以内,这也是路老的经验,因为大黄本身也有清热作用,但在这个方子中,绝不是为了通便,但病人确实有大便不通畅,所以我用了少量大黄。路老在治疗这一类湿热阻滞,大便不通畅时,往往用大黄炭3克,为了就是不至于苦寒伤脾胃,使湿邪更加难去。我们中医在过去形容湿热病时,曾经有一句形象的比喻,叫如油入面,难解难分。但是如果不把它们分开,病就不会好,所以湿病的治疗有一个特点,缠绵难愈,是非常不容易治愈的。治疗时要象抽茧拨丝,需要一层层化湿,一步步降浊,才能最后收效,否则欲速则不达。我们现在门诊上有许多便秘病人,有一部分是湿性便秘,用大黄等通便药后,暂时缓解,停药后就复发,甚至还没停药就没有效果了,就是因为没有把湿化掉,所以不能从根本解决。还有,临床上有许多代谢综合征病人,湿热胶结日久,总想短时间治愈,这都是不现实的,因为湿热体制的形成,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有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要想把他去掉,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且在用药后,我还告诉病人,除了药物治疗外,还要注意饮食、情绪、生活方式的调整,尽量避免贪凉饮冷,暴饮暴食,尽量避免暴怒伤肝,要结合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解决问题。如果还坚持原来的不良生活方式,湿热还要卷土重来,那我们的治疗就会前功尽弃。

另外一味药就是虎杖,虎杖这味药产于四川,当地外用它治疗毒蛇咬伤和水火烫伤,内服有清热解毒,清理肝胆湿热作用,也有退黄作用。现代中医经常用它治疗肝炎,因为他有一定通便作用,所以方子中用他配合茵陈清利湿热,配合大黄通便导滞。至于生姜和大枣,是为了保护脾胃,因为病人虽然是肝经湿热,治疗总离不开脾胃。一方面,肝和脾之间相当于是一对孪生兄弟,可谓唇齿相依,经常是相互影响。中医有一句话,叫治肝当先实脾,只有把脾胃稳定住,肝脾之间功能和谐,肝病不会进一步影响到脾胃,肝胆的疾病才能治好,这是中医的整体理念,也是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另一方面,中医讲苦寒伤胃,而脾胃是后天之本,载药之舟,也就是说,再好的药也要通过胃的吸收发挥治疗作用,不管治疗什么病,用什么药,都应该掌握这样一个原则,否则因为药物的苦寒伤了胃气,影响了药物吸收、影响力人体能量来源、消弱了正气,就不能保证效果。所以我们有一句话,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这个病人虽然用了许多苦寒清利湿热的药,因为有了生姜大枣顾护脾胃,病人服药后才不会有胃不舒服的感觉。这种用药方式,中医从《伤寒论》时代就已经开始提倡了。

当然,如果有湿热体质,尤其是肝胆湿热,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一些养生保健的食品,如茵陈大枣水,如果有便秘,可以选择茵陈枣黄茶,但是大黄量一定要小,不应该超过茵陈的1/3(一般6:2),还有一味药可以选用,就是虎杖,它也是清利湿热的药,同时有很好通便作用。而且,用它通便没有大黄那样服后有腹痛的感觉,可以用虎杖和薏米大枣熬粥,量10克左右,一般都是和其他药物相配伍,当做汤药服用。

我们还有一个清利肝经湿热的方子,叫龙胆泻肝汤,这个方子大家都很熟悉,像肝经湿热引起的眼胀头痛、红眼病、带状疱疹、睾丸鞘膜积液和阴囊湿疹等都有效果。我曾经用龙胆泻肝汤治疗过一个鞘膜积液的病人,50岁的男性,阴囊肿胀疼痛,经西医外科诊断为阴囊鞘膜积液,开始输液抗生素治疗,三天后症状加重,发低烧,疼痛难忍,外科考虑手术,而病人又惧怕手术,想保守治疗,于是找到中医。所以我给他开了龙胆泻肝汤这个方子。然后告诉他,把剪完的药渣外敷局部。于是坚持服了5剂药,果然症状缓解了许多,烧也退了,疼痛也缓解了,于是我把龙胆草减到15克,又服用了5剂药,基本上就没事了。以后我还用这个方子治疗带状疱疹病人,都有一定的效果。

李福海副院长

主任中医师,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高徒,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中医内科专家,从医三十余年。潜心钻研疑难杂病,对中医经典理论以及脾胃理论、湿病理论、气血理论有较深的研究,在脾胃病、肺系疾病、心脑病、风湿免疫骨病、神经肌肉疾病、呼吸系疾病、妇科杂病以及肿瘤等领域的中医调理方面有较好的疗效。

尤擅治疗脾胃病,如各种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便秘、腹泻等)、代谢紊乱性疾病(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高血糖、脂肪肝、肥胖等);并擅长通过调理脾胃治疗其他系统疾病包括:肺系疾病,如慢阻肺、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心脑系统疾病,如冠心病、老年性脑病(脑中风)、头痛、眩晕、脊髓脱髓鞘疾病(多发性硬化)、癫痫、小儿多动、抽动症;妇科杂病,肿瘤的中医调理和身心疾病,如失眠、焦虑、抑郁等。

李福海院长于每周四下午、周六全天在三芝堂门诊坐诊(







































白殿的危害
白癜风医院天津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evwmh.com/yfbf/795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