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是如何传播的?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又称HBV)引起的。HBV存在于乙肝患者的血液、汗液、唾液、泪液、精液、尿液、乳汁及月经血等分泌物中,其传播途径主要有三——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具体如下:血液传播如输入被HBV感染的全血、血浆、血清或其它血制品,或其他血源性注射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垂直传播是我国乙型肝炎蔓延和高发的主要原因,主要通过产道感染或宫内感染。性接触传播性滥交、同性恋和异性恋之间的亲密性行为是重要的乙肝病毒传播途径。这种传播也包括家庭夫妻间的传播。据调查,夫妻间无防御措施的性行为其HBV传播率约在14%左右,具体因人而异。因乙肝病人的唾液中可以查到HBV,在接吻时有可能会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进入血液造成感染。因此,在口腔黏膜有破损(如口腔溃疡、牙周炎、牙龈出血、食道黏膜溃疡等)的情况下,应避免与乙肝病毒携带者接吻。医源性传播补牙、修眉、修脚、医疗器械如针具、口腔器材、内镜等被HBV污染后,若消毒不彻底或处理不当,可引起HBV交叉感染。生活密切接触传播与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长期密切接触,HBV可经唾液、尿液、血液及乳汁等污染生活器具,经破损的皮肤黏膜传播,成为隐匿的HBV传播途径。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如共用牙刷、毛巾、茶杯和碗筷等),均有感染HBV的可能,但大多数被污染的物品含病毒量非常低,达不到致病目的,往往很快被消灭,所以此类传播比较少见。特别提醒:HBV不经呼吸道传播。因此,日常的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握手、拥抱、在同一间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住同一间宿舍、一起用餐及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是不会传染HBV的。如何接种乙肝疫苗?乙肝疫苗的适用人群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它适用于所有可能感染HBV的肝功正常者,重点包括新生儿、学龄前儿童,尤其是母亲在妊娠期间为HBV携带者的新生儿;以及部分高危人群,包括直接接触携带HBV的分泌物(如血液、尿液等)的医护人员,乙肝患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家庭成员或亲密接触者(如配偶)等。乙肝疫苗的接种方法目前一般采用“0、1、6月”方案在人群中广泛接种,即打完第一针(此为0)后1个月打第二针(此为1),打完第一针后6个月打第三针(此为6)。全程疫苗打完后,90%以上的接种者会在一周到半个月内产生保护性抗体,此时检查乙肝两对半,就会出现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的情况。为什么要采用“0、1、6月方案”?一般认为,乙肝表面抗体的血清滴度大于10IU/ml时才能起到预防乙肝的作用。在完成全程注射前,抗体尚未产生或抗体滴度比较低时,仍有感染乙肝的可能。因此,应严格按照流程完成全程注射,不能因为第1、2针注射已经产生滴度较低的抗体而半途而废。接种疫苗后会有副反应吗?一般而言,注射乙肝疫苗不会对日常工作和生活造成影响。至今尚未见有关乙肝疫苗注射引起严重副作用的报道,只有少数人出现接种部位红肿、硬结、疼痛、手臂酸重或发热、恶心、呕吐、乏力、皮疹等与一般疫苗接种大致相仿的轻微副反应,多可在1-3天内自愈。成功接种疫苗后过多长时间需要再次接种?乙肝疫苗接种后产生的抗体水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一般而言,全程接种疫苗后1个月,97%的人体内均可检测到乙肝表面抗体;第2年仍保持在这一水平;第3年降到74%左右,抗体滴度也随之下降。是否需要再次接种,以及何时再次接种乙肝疫苗,主要取决于乙肝表面抗体的血清滴度。乙肝表面抗体滴度≤10IU/ml者,应在半年内接种;若抗体滴度>10IU/ml,可定去复查。国内大多数学者建议,乙肝疫苗免疫后3年内加强1次为最佳。意外接触了乙肝病毒该怎么接种乙肝疫苗?①针对从未接种过乙肝疫苗的接触者,最好先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4小时内),然后接种乙肝疫苗(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后1周)。②如果接触者已经接种过乙肝疫苗,但尚未完成全程免疫,最好在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后,按乙肝疫苗的免疫程序补上全程免疫。③针对接种过乙肝疫苗并产生乙肝表面抗体的接触者,应根据其抗体水平决定具体处理方案。如果乙肝表面抗体水平充足,可不必处理;若抗体水平不够,应加强注射1针乙肝疫苗;如果初次免疫无应答,应尽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各1针。本文专家:魏贻宁主任医医院健康管理中心消化内科本文为原创文章,欢迎分享如需转载,请致电-医院体检中心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evwmh.com/hlzs/11329.html